實體店「快閃」 串連網購和實體店面的策略

記者/許芷浩

在這個網路購物盛行的時代,筆者自己從早先對於網購的不信任感,到現今對於網購的習以為常,其實網路購物早已隨著時代的變化成為現代人的重要消費方式之一。但是網路購物在早先最讓人不安的原因之一,即為無法實際觀看、觸摸到實品,因此,網路名店建立實體商店的模式時有所聞,但是最新的消費者調查,卻發現了另外一種實體店面的開店趨勢。

台灣消費者8成有網購經驗 高於亞太區7成比例
 
CBRE世邦魏理研究部今天首次發佈「亞太區消費者報告」,調查取樣為亞太區11個國家共計1萬1000名消費者受訪,台灣消費者也名列在內。報告中指出,台灣共有1,004位18-64歲的消費者受訪,調查顯示台灣的消費者能自由的切換選擇線上和線下的消費模式,並期望零售商可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喜好。
 
台灣的行動裝置和平板電腦滲透率為亞太區第三高,電子裝置的普及率高,自然而然網路購物也廣為台灣消費者所接受。報告顯示,有將近8成的台灣受訪者表示曾經透過網路管道購買非食物類的物品,而這項數據比全亞太區的平均值高出1成的比例,顯見台灣有網購經驗的消費者多於其他亞太國家。

實體店「快閃」 打造品牌知名度

但即便有網購經驗的消費者比例高,可台灣實體店面所能提供的實品接觸體驗仍然難以取代。CBRE世邦魏理仕台灣零售部董事盧曉虹表示,臺灣多項的網購或國際品牌都曾經嘗試以「快閃店」的消費管道來接觸消費者,藉此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同時也測試了解該品牌的可能市場。
 
不同於品牌在各大百貨商場的長期設櫃,「快閃店」的開店模式平均以1-3個月為期,地點從微風廣場、新光三越等知名百貨公司,到人潮聚集的商圈空地都是品牌「快閃店」的開設地選項。雖然以百貨公司的租金而言,短期的租金比相較長期的櫃位貴2.5成左右的預算,但是卻能展示商品接觸消費者,快速打造出品牌知名度,「快閃店」的開設模式就這樣應運而生。

而針對消費者實際到實體店取貨時,調查指出甚至有高出9成的受訪者表示會順道購買店內的其他商品;另外,也有4成4的受訪者表示,和網購相比,他們更常去實體店面做消費。以調查結果而言,在網購成長盛行的環境下,實體店面仍有其具「感官體驗」的銷售優勢,故也不難想像「快閃店」的行銷做法。在網路與實體店面的銷售天秤上,品牌店家如何巧妙串連消費者線上線下的消費管道,「快閃店」也許便是一個值得參考的策略。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