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分享了嗎 社會關係的崩壞和重建

記者/吳佳玲

「我的,就是你的。」這句話適用於正快速崛起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由於網路、智慧型裝置的普及,與社群媒體的興盛,創造出這前所未見的商業模式,即人們能透過網路平台分享閒置的資產、資源、時間及技能,並從中獲取報酬。不過,共享經濟得以實現的前提是「信任」,唯有信任才能安心地將資產分享給他人,然而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卻是冷漠和疏離,所以建立新型信任關係是共享經濟模式的成功關鍵。

制定共享經濟新規範 重建崩壞的社會關係

其實,很久以前就有共享經濟的機制,只是早期是仰賴親密的信任關係在運作。在農業社會時期,里鄰而居是社會常態,人際交往多呈現緊密關係,彼此間相互信任。工業革命之後,大量人口往都市移動,社會環境的改變丟失了彼此間的信任,才造成現代社會的冷漠疏離,無法再依靠人際交往來保障貿易。最後,靠著法規如雨後春筍般地制定推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才得以重建。

然而,新商業模式的出現,讓法律規範出現了灰色地帶,人們的權益可能因此受到威脅。例如,Airbnb是基於共享經濟概念所創立的短期租屋平台,屋主可透過該平台將空房間出租給來自世界各地具短期居住需求的旅客,但卻曾發生屋主發現自家公寓遭受租客的嚴重破壞,造成Airbnb嚴重的信任危機。這不僅僅是單一個案,還有許多類似的案件同樣困擾著這些新創公司。

新時代下的新型信任關係 讓彼此再次親密信賴

接二連三的危機事件,讓這些新創公司化被動為主動,打造屬於自己的信任系統,透過該系統讓個人利益得以保障,新體制再一次重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新創公司大多採取「評分」機制,來建立租借雙方的可信度,同時擔任守門員的角色,為租借雙方把關。例如,Airbnb在信任危機後,推出周全的身分認證系統、高額的財產理賠制度等,最近更完善了服務範圍,從配對、付款、評論、到溝通平台,全部一手包辦。

在共享經濟的模式下,人們傾向於面對面溝通、交易,即使是網路交易也是以真實的身分進行,因為沒有任何方式比「面對面」交易,更能增強雙方信任。參與共享經濟的過程,讓人們有機會與陌生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和關係,再次依賴人際交往完成貿易行為。共享經濟帶來的全新體系,打破現代社會的疏離感,讓人們回到當初的親密互信關係。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