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尹緁
自2010年起,以網路為主要管道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崛起,並在全球各地掀起一股共享經濟的新生活風潮。以往人們習慣在一家公司中擔任職位,藉以獲得生活條件的無虞以及個人目標成就的發揮,但共享經濟崛起後,讓更多具備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個人不再需要透過公司才能發揮所長、觸及客戶,個人得以透過網路接單或媒合,直接與客戶面對面,按客戶要求計酬,因此,勞資關係將在共享經濟中被重新解讀。
勞資關係式微 按需經濟崛起
隨著勞資關係的式微,按需經濟成為網路世代的新興經濟模式。以往工作型態習慣以全職或兼職做區分,在按需經濟模式下,全職與兼職的界線不再分明,個人得以以自身和顧客最適配的狀態下進行工作。而在按需經濟狀態下,另一個被加以考量的因素則是信任,過往因為有機構的中介角色,使得服務獲得保證或認可,按需經濟則因為直接以個人的身分與顧客面對面,信任與安全的問題還待未來模式發展解決。
且隨著共享經濟發燒,大眾的消費模式系統也將隨之改變。以往我們習慣向商店購買所需,即便所購產品的使用率不高,而共享經濟的最大目的便是希望釋出這些被閒置的資源。以台灣的汽車車輛使用率為例,其平均使用率僅4%,除買車費用外,養車費用更是一筆負擔,若採行共享經濟模式,在上下班途中多人共乘,或在出差路上多載幾個人,不僅能替閒置資源發揮效用,更能為個人帶來額外的收入。
新興消費模式竄起 閒置資源成利器
而這股全球延燒的共享經濟魅力正逐漸踏入你我的生活。以美國Zimride為例,Zimride在美國西岸串連多達100多所的大學,學生們透過Zimride平台完成多人共乘、資源共享的目的,並能以極低的費用到達其目的地。另一新興公司TaskRabbit,更以跑腿、維修、清潔等耗時耗力的工作為主要服務,共享經濟不單單分享資源,更分享了時間、精力。
從按需經濟的崛起以及消費模式的重建等,不難發現以網路為主要管道的共享經濟,其主要核心概念便是即時性,因為網路的便利性與無遠弗屆,使得每一件人事物都得以串連,而人們也得益於網路的即時性,能夠在資源有限、合作無限的條件下,達到資源共享的便利。儘管共享經濟還存有信任與安全性等問題待解決,但共享經濟的浪潮已鋪天蓋地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