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淑婷
工作的閒暇時間,你利用家中空車為陌生人提供載客服務,或者你拿著別人家的購物清單,代替他們去採買,你有沒有發現,這種「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新型態生活模式已悄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崛起?共享經濟是透過租用、分享的概念,讓使用者能交換商品或服務,最重要的是從分享的過程中,獲得金錢的實質報酬。
共享經濟三型態 網路和社交媒體最大功臣
共享經濟模式可以分為三種型態,第一種是「產品服務系統」,舉例來說,在越來越多人接受只租不買的消費模式下,這時家中閒置已久的東西就可以租借給需要使用的人。第二種則是「市場再流通」,除了堆積使用率低的東西,許多根本用不著的物品,更可透過共享經濟平台的二手物品市場流通服務解決這個問題。且除了實質的物品,第三種「協同式生活」,即是人們更可以交換時間、空間或技能等隱性資源。
而是什麼原因讓共享經濟能夠蓬勃發展呢?這都要歸功於網路、行動裝置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興盛。網路技術和行動裝置的普及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使得人們的共享過程更加容易,人們能以更便宜、便利的方式換取想要的產品或服務。且社交媒體更扮演共享模式的推手,人們每一次的打卡或是轉貼文章,就是參與分享的過程,這就成為共享經濟發展的基礎。當然,更有許多人是出自於現實生活的經濟考量,希望藉由一次次的分享、交換過程中累積小錢,才轉而追求分享經濟。
共享經濟C2C模式 企業和使用者雙贏
共享經濟的C2C模式省去中間許多繁雜的過程,能夠讓使用者端直接互相交流,提升服務流程的效率,對於使用者而言,更是提升產品或服務的效益。使用者更可透過社群媒體等媒介,傳播良好的服務使用經驗,讓共享經濟平台獲得宣傳機會。且隨著共享經濟的C2C模式日漸普及,未來將不只適用於交通、住宿等服務,其將完全滲透至生活的食衣住行。
共享經濟已蔚然成為趨勢,對還沒加入共享經濟行列的企業來說,可能要繃緊神經,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例如企業可轉型為服務取向企業,讓消費者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去隨選、租用或是訂閱產品或服務。對於使用者而言,共享經濟更能滿足自身對於不同身分的期許,在正職的工作外,我們可以是載客服務的司機、更可以是外包服務的達人。在這些不同身分的變換中,靈活的交換時間、技能和金錢,最終找到理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