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現」交易 一卡在手希望無窮

記者/陳思穎

你是否也聽過「一卡在手,希望無窮」的廣告標語呢?出門總是得帶著一疊鈔票、沈甸甸的零錢是否也令你感到厭倦了呢?在這日新月異、快速變遷的時代,電子貨幣(或稱塑膠貨幣)早已崛起,電子貨幣自1945年成為支付工具的新名詞,早在1960年代,各國的塑膠貨幣(plastic money)已有所發展。所謂塑膠貨幣,泛指不需使用現金來消費的各種支付工具,凡是信用卡、儲值卡、轉賬卡、簽帳卡、禮券、現金卡、點數卡皆屬此類。

一窺塑膠貨幣起始

台灣於民國81年公佈信用卡管理要點,正式開啟塑膠貨幣改變我們生活的扉頁。至1980年代,資訊科技迅速發展,塑膠貨幣支付系統有所轉變,並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卡片式,例如電子錢包、儲值卡等;第二類則為軟體式,像是電子支票、電子現金等,可運用電子產品進行支付。

塑膠貨幣的興起,是隨著紙鈔的流行,讓貨幣交易更為方便,因而產生了支票、匯票,以取代紙鈔的作用。以貨幣的形態而言,第一種塑膠貨幣當屬金融卡,人們藉著金融卡可在各地提領先前儲存的現金。然而,若以真正的交易行為來看,第一種塑膠貨幣則為信用卡,信用卡綜合支票信用制度,讓人們可以在各處使用信用卡,並在使用後定期付款,以達到交易目的。

小額付費行不行?

其實塑膠貨幣的興起,也會影響到電子商務的興盛與否。像是手機、平板電腦也可以是刷卡機,去年5月推出的「mPos (Mobile Point of Sale)」行動收單服務,藉由平板電腦、手機,即可以簽單交易,並不再需要使用刷卡機。此服務由Visa聯卡中心合作,以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外接讀卡機,插入信用卡後,商店就可以有刷卡功能。此舉方便了無固定營業據點之店家,並可以減少銀行收單店家信用卡的收單成本。

一卡在手的方便性不言可喻,像是日本之前曾發出儲值卡,它的型態近似悠遊卡,這是由日本鐵路公司(Japan Railroad)所發行,此公司也發行定期卷、iO Card、Suica Card,讓日本通勤族可以使用這些卡片來搭乘電車。此外,日本鐵路公司發行的view Card 整合了信用卡、現金卡、Suica Card,讓民眾可以使用卡片進行小額付費。

然而,小額付費縱然有卡片攜帶方便、便利民眾使用等優勢,但小額付費是否能被廣為接受,交易成本仍是很重要的因素,小額支付可能會造成較高的交易處理,因而要發展更臻完善的小額付費系統,才能被廣為運用。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