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便當自己救 食安危機遇新科技

記者/錢 蔚

近來,素以「美食王國」著稱的台灣,食品安全卻頻頻亮起紅燈,從塑化劑、問題澱粉、到最近愈演愈烈的黑心油品事件,不僅是民眾人心惶惶、深怕不小心就將問題商品吃下肚,對外出口與觀光產業亦面臨衝擊。不過,搭上這波食安危機,也讓不少科技業者發現新商機;當食安風暴遇上新興科技,將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安全不安全? 食安資訊一手「掌」握

面對食安風暴,民眾更為關注如何追蹤最新資訊和怎樣識別問題商品,看準新商機, App開發商們隨即推出各式與之相關的應用程式。舉例言之,有應用程式幫助彙整食安相關的新聞報道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發佈的官方資訊,如「食品安全Food Safety TW」,還對近幾年發生的食安事件進行梳理,供民眾追蹤資訊;也有App幫助彙整食藥署公佈的問題廠商名冊,如「強冠黑心豬油下游廠商名單」和「油品合格沒」,方便民眾查看。

民眾也不必擔心可能買到問題商品,藉「iQC食安小幫手」、「iSnapp」等應用程式便可快速識別出黑心商品,例如,科技公司創意引晴(Viscovery)藉助智慧型手機的影像辨識功能,打造應用程式「iSnapp」,當前即主打「食安檢測器」,民眾若對某品牌心存疑慮,無需鍵入關鍵字或掃描條碼,只要將其logo拍下,iSnapp便會幫你揪出黑心廠商。此外,亦有開發業者考量App的後續發展可能,以「食安王」為例,未來還將加入藥品、化妝品的違規查詢功能。

新穿戴風潮來臨? 雲端科技是重要功臣

另一方面,更有業者將商機瞄準穿戴科技領域,例如施吉生技應材,將試紙檢測技術與智慧型手機的影像辨識、無線通訊功能結合,開發出可隨身攜帶且操作簡單的食安檢測工具「bin即時測」;無獨有偶,近年來中國大陸也頻頻爆出食安危機,百度便用2年時間研發「百度筷搜」,將感測器植入筷子,透過藍牙傳至手機App以檢測食物可否安心食用。此前,穿戴式產品(如智慧型手環、眼鏡等)多憑新奇感吸睛,此次搭上生活時事,可能將引發新一波穿戴風潮。

其實,前述的各類科技產品,無論是「食品安全Food Safety TW」、「iSnapp」等應用程式,還是「bin即時測」、「百度筷搜」等新型穿戴式產品,能夠做到輕鬆協助民眾追蹤即時資訊、或是快速鑒別商品是否存在問題,其重要功臣當屬近來被頻頻提及和討論的雲端技術,藉助雲端科技,能儲存並管理蒐集到的海量資訊,建立起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數據、知識庫,再搭載日漸普及的智慧型手機,便將即時擷取此類資訊等變為可能。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