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芷浩
台灣年底社會盛事-「2014年九合一選舉」倒數不到一個月,各個候選人透過了多元的宣傳管道宣傳個人形象、政見和相關競選造勢。而台灣作為一個facebook滲透率第一、加上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名列前茅的國家,在這樣的社群需求及行動裝置普及的大環境下,選舉攻防及相關資訊傳達的場域也延伸到社群網路,選舉結合社群的概念應運而生。
當然,全世界的政治選舉潮流也早已了解網路的重要性,例如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即是廣為人知的經典案例,歐巴馬透過成功的網路行銷策略及新穎的宣傳方式,成功獲得廣大年輕人的票源,打贏了歷史上頗具劃時代意義的一次選戰。而時至今日,網路社群仍然是一個選舉中不可忽視的著力點。
美國期中選舉 選民社群網站使用持續上升
美國四年一度的期中選舉於昨日落幕,姑且不論深諳網路選戰的歐巴馬此次成敗,以選民的使用行為做為觀察切入點而言,今年(2014)期中選舉的選舉過程中,選民使用社群網站的比率、以及以手機接收選舉相關訊息的比例都比上一期(2010)期中選舉來得高。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本月3日公布報告,說明與2010年的期中選舉情形相比,約有1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使用社群媒體接收或關注候選人,比率與上期增加了10個百分比。研究中,有28%的受訪者表示會使用手機關注選舉訊息,與上期選舉的14%相比,也增加了一倍之多的使用者。足見社群網路與行動裝置對於選戰中的重要性,仍在持續升溫的路上。
社群平台經營互動 新型態網路選戰交鋒
而焦點拉回台灣,目前選戰仍在如火如荼的在全台交鋒,我們若聚焦台北市的市長的網路行銷策略而言,目前經營「Facebook」、「Google+」、「Youtube」及各自官網都已不是創新亮點,當跳脫選舉行銷其中最重要的政見本身,候選人團隊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創造出新的呈現方法、新穎的網路宣傳活動、甚或是聚集資源等交流,才是各家選舉幕僚能展現真本事的時刻。
以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為例,其舉辦「散播希望的種子.傳唱希望之歌徵選活動」即運用獎金獵人的比賽平台,向大眾廣徵選舉形象代表歌曲,並將得獎歌曲製成youtube影片,放置在facebook上宣傳,完成一系列的行銷活動宣傳。而以另一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為例,其粉絲專頁的人數達39萬人次,每天也都有相關政策影片、名言(Quote)照片、活動宣傳,以1天約3篇的發文的頻率與選民互動,另外輔選團隊粉絲專頁(KP’s Lab 青年實驗室)也募集監票志工等人員整合,並發起串連催票活動,促使選民透過網路串聯協助宣傳候選人形象。
Google+政治與選舉 統整資訊提升公民參與
在美國期中選舉當中,google搜尋能提供選民查詢自身的投票地點,對幅員廣闊的美國而言,是一個相當便民的服務。此外,google也能同時提供參選人的的資訊和政見,整合選舉資訊服務使用者。
在台灣,google則推出了「Google+政治與選舉」專區,整合全台各區候選人的社群平台、相關新聞,讓使用者一站追蹤選舉相關訊息;另外也提供公民參與議題討論的平台,使用者可以透過「市民發聲」的平台,對所關注之城市的議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最後則是「選情趨勢」,透過google自定義的指數標準,向選民提出一個數值評估目前選情的可能走向。
透過候選人自身經營網路平台,以及相關輔助科技的資訊統整,都再次印證網路場域的交鋒對於選舉的重要性。而各候選人若能在此場域妥適傳達自身政見與選民交流,又相關平台如「Google+政治與選舉」能進一步提升公民參與的可能,或許也能一窺未來台灣社會將更進步、成熟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