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書」死戰 電子書發展與優勢

記者/張翊君


根據一份德國報告《全球電子書市場》中指出,美國2011年電子書市場占整個圖書市場20.2 %,全球最大網路書店Amazon目前電子書銷售量已經超過實體書。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各式各樣的電子閱讀器、行動裝置推層出新,數位化的閱讀方式無疑是出版業的未來趨勢,而發展至今出版業也歷經許多次的轉變與整合。


傳統到數位的演進 電子書發展史


1971年美國「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致力於文化作品的數位化與歸檔,是最早的數位圖書館,提供大眾免費電子書資料庫,並開放版權的作品讓使用者下載全文。而最早的電子書於2004年由Sony推出,並在Amazon網路書店推出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將硬體結合內容與服務,提供讀者豐富電子書籍下載,成功的商業模式,讓電子書開始蓬勃發展。


過去平面媒體可藉由報章雜誌等形式呈現不同的訊息,但在現今數位時代下,一切講求效率與即時性,電子紙的出現便解決傳播上效率的問題,並且減少紙張的浪費。1975年由全錄公司研發出電子紙,有著像紙一樣的類紙式顯示器(Paper-like Display)不只輕薄,還可自由捲曲。


演變至今,運用電子墨顯示器閱讀電子書,不僅能在各種光線下閱讀文字,當一個影像要被寫入電子紙顯示器時,也不必再輸入額外的電源,影像會一直被保留在閱讀器中,只有在影像切換時才需要輸入額外電源,比一般液晶螢幕顯示節省更多電力。閱讀方式也從過去桌上型電腦瀏覽,演變到越趨輕薄,方便讀者攜帶。


方便攜帶 延伸內容 電子書優勢無限大


就電子書與實體書外觀而言,電子書大大減輕了紙本的重量方便隨身攜帶,並且能隨時選取儲存於閱讀器或雲端空間的書籍,更不用擔心書本受潮或受損。雖然無法有實體書的紙質觸感,在技術的改良後,也有著如同翻閱紙張的模式,並且可在電子書上劃記與註解。


電子書最大的優勢就是與網路做結合的應用,當讀者看到重要名詞想探究時,就可立即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抑或看到不熟悉生字,也能及時查閱電子辭典。除了取得延伸資料方便外,還能透過電子書將文字轉換成語音,讓閱讀器念書中內容給讀者聽,提供讀者聽覺上接收方式。例如工研院即開發一款「MP3視障數位有聲書系統」能及時轉換成語音說書,方便視障患者「閱讀」新知。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