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政」夯 Big data大立功

記者/張翊君

在「巨量資料」(Big data)時代,競選策略型式也隨之改變。如美國大選時,歐巴馬競選團隊即花上兩年時間,蒐集選民資料,透過資料分析透析選民喜好,發現美西地區40到49歲的女性對影星喬治克隆尼有很大的吸引力,願意為了與偶像共進晚餐,而參加競選募款餐會,藉此成功為歐巴馬籌得大筆競選資金。此外,獨立民調分析師也能透過資料探勘,預測當下選舉情勢,讓人民獲得更公正透明的資訊。

歐巴馬競選資源分析 快速瞭解手中籌碼

2012年美國總統競選,歐巴馬(Obama)即利用數據分析,尋找潛在支持者,成功籌得十億美元經費,並分析美國各地區的選民支持狀況,最後贏得總統大選,順利連任。該選舉團隊以不同的標題、寄件者及信件內容的Email做測試,分析哪一類的 Email 比較容易讓支持者掏錢捐款,結果發現以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為寄件者,最能有效收到募款。

除此之外,該團隊也透過資料分析,了解各地區選民在各項事件後,支持態度,如第一次總統辯論後,透過資料分析了解什麼樣的選民持續支持,而哪些因而轉換態度。且在當對手羅姆尼(Mitt Romney)做出失態表現以及 10 月份水災發生,該團隊也分析發現許多羅姆尼的支持者轉而支持歐巴馬,如此,藉由各項精準數據分析,成功替歐巴馬掌握選舉情勢,打贏選戰。。

選情透明化 準確預測投票結果

統計學家奈特.席佛曾以統計數字追蹤大聯盟棒球員表現,爾後又將巨量數據研究轉向政治,在2007年創辦FiveThirthyEight .com,在選舉時擁有全美國最完善的民調資料,超越CNN、福斯新聞和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以及AC Nielsen,準確預測2008年與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

由此也可看出,透過獨立民調分析師海量數據的分析,利用開放的數據分析出真實的情形,選戰不再像以往只能看報紙、政客或是名嘴所透露的不透明資訊來了解選情,且如此不透明的資訊,背後也可能涉及選舉操控。新科技媒體的崛起,加上開放的數據分析,讓選舉更趨公平、公正,提供人民監督政府、政黨的新指標。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