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雅婷
台灣今年政壇大事非「九合一選舉」莫屬!隨著選舉投票日逼近,選戰競爭日益白熱化,各個候選人的競選團隊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希冀候選人能夠獲得選民的認同,在投票日當天拔得頭籌,高呼當選。而為搶下這一勝,競選策略規劃無疑成為成敗關鍵,且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其不僅改變選民的生活型態,亦將競選策略導向數位化,讓候選人在網路上展開一場選舉存亡戰。
不用當秀才 click一下即能知選舉天下事
數位洪浪來襲,越來越多選民接收訊息的主要管道不再是傳統大眾媒體,過往的競選手法已無法有效抓住目標選民,迫使政治競選邁向2.0,大舉開闢網路新戰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曾表示,禁止網路拉票無法呼應現今社會潮流,並於去年(2013年)修改法案,開放政黨使用網路向選民宣傳、拉票。
隨著選民接收管道的改變,許多網路企業抓準選舉時機,提供選舉整合資訊創造高流量,例如今年印度全國大選,Facebook即推出「選舉追蹤器」,追蹤臉書上政黨候選人被提及的次數,並且以此媒介與選民溝通,成功吸引新用戶加入臉書。谷歌台灣亦看準年底「九合一選舉」的規模聲勢,推出「Google政治與選舉」網站,整合各平台的選舉訊息,並提供討論專區,打造雙向溝通平台。
年輕人不投票? 數位行銷成決勝關鍵棋
年輕族群投票率低迷是大多民主國家存在的隱憂,許多國家年輕選民投票率甚至不超過五成,儼然成為銀髮民主。為吸引年輕人投票,許多國家迎合年輕人興趣與習慣,利用數位行銷與創意互動,向年輕選民宣導投票的重要性,例如德國即在2009年時推出互動迷你影集,將社會議題置入影片中,並讓觀眾從各政黨所提出的政策方案中做選擇,成功提升年輕選民投票率,創21年來新高。
另一方面,這群政治冷感的年輕選民亦成為選舉致勝關鍵。為拉攏這些年輕族群,候選人透過年輕、創意元素包裝,並利用數位平台傳遞,冀望拉近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舉2008年美國大選為例,歐巴馬利用網路媒體作為主要媒介,深入各個社群平台接觸年輕選民,加以整合匯聚人氣,成功扭轉劣勢贏得白宮寶座,作為許多候選人借鏡的標竿,可見數位行銷儼然已成為競選策略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