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文婕
在這天涯若比鄰的全球化時代,各國的文化深入台灣,讓節慶變得更加多采多姿,節慶數量也與日俱增。此外,隨著民眾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僅帶來生活型態的改變,同時也讓節慶與消費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每逢節慶時,正是消費者最容易掏錢的時刻,商家無不祭出各種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目光,刺激消費,且不論聚餐、購物、唱KTV或是參加旅行團,皆已成為現代人歡慶節日的最佳選擇。因此,節慶除了帶來歡樂氣氛外,也點燃無限商機。
多元「吃」文化 新享樂主義
根據GO survey市調結果顯示,只要到過節、放假時,近9成的消費者皆會購買節日的應景食物。近年因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許多品牌都在應景食物中添加創新元素,如中秋節的元祖雪餅、星巴克著名的端午節星冰粽系列等,皆以低卡、清涼口感取代傳統熱量高的月餅與粽子,滿足民眾不同的味蕾。
此外,由於民眾重視休閒與偏好群體聚會,節慶所能產生的「社群感」、「娛樂」力量,也明顯改變現今過節的形式。舉例言之,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因過去「一家烤肉,萬家香」廣告的緣故,幾乎成了「民族烤肉節」,對現代人來說,中秋節若只吃月餅和柚子恐顯單調,烤肉反而增添不少趣味。又以往是贈送康乃馨的母親節,現在民眾則偏好帶媽媽去餐廳吃大餐,今年母親節GROUPON亦推出溯溪、鬼屋的旅遊商品,讓媽媽有全新的過節體驗。
節慶的品牌意識 品牌玩幽默創造綜效
而由於現代節慶和生活相互滲透,各式節慶已成為民眾們的吃飯節和購物節,帶來可觀的經濟規模。若細觀節慶的行銷活動,不難發現各廠商節慶的行銷內容幾乎千篇一律,不外乎是折扣及優惠活動,而讓這樣的行銷方式彷彿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讓人不禁納悶廠商能不能有其他節慶行銷的做法?
舉例來說,Google在每年愚人節時都會推出惡搞的新企劃,今年則是在Google Maps中加入了捕捉神奇寶貝的設計,激起全球網友熱情參與,也替其品牌精神更加分。無獨有偶,全聯福利中心今年中元節廣告亦延續去年的鬼片主題,再度找來貞子拍攝,貞子在廣告中隨著無人鋼琴的音樂翩翩起舞,演出《感恩的心》,感謝去年民眾對她的款待,顛覆中元節敬鬼神的既定印象。
從上述的案例來看,這些品牌往往能有效洞察節慶與民眾生活間最根本關係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跳脫以往節慶的框架,發揮幽默和創新,為節慶增添娛樂感,帶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並且能長時間進行整合行銷溝通,使消費者對品牌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強化品牌意識,爾後只要一提到節慶時,腦海中就會立刻回憶該品牌。總而言之,品牌的創新,正是在節慶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