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陳緯倫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風靡亞洲,相關評論不勝枚舉。評論認為這是成功的置入性行銷,看了21集電視劇,等同看了21集廣告,但消費者好像不以為意,看的好開心。同樣在台灣,電視劇大搞「置入性行銷」,諸如「明星花露水」疑似置入性行銷,但卻遭網友笑翻。姑且不論台灣的戲劇品質(劇本、導演、演員演技)可能比不上韓國,但現在怎麼連置入性行銷也做得讓人開懷大笑?
我不認為這是台灣編劇功力差,寫不出天衣無縫的置入性對白,相反的,我根本認為這就是編劇刻意凸顯「置入」。因為台灣電視編劇要向廠商交代,「我有幫你的產品加台詞喔」,因此「笑果」誘發「效果」。沒有「笑果」,無聊的網友怎麼會戲謔消遣一番呢?沒有戲謔,又怎麼會有置入後的「效果」呢?
講一句更白的,台灣人的置入性行銷也忠誠反映台灣贊助廠商的思維,反映出台灣品牌行銷模式。那就是,不但要置入,還要置入到讓人當下知道這就是置入。
「來自星星的你」從頭到尾都置入了服飾、皮包、口紅、場景,甚至據說中國的Line用戶大幅成長也與此劇有關。但你看完21集,會有莫名其妙看了21集廣告的違和感嗎?我相信就算有,感覺也不至於很差。因為置入「很低調」,台詞裡不會講出品牌名稱,也不會一直讚賞品牌效用,雖然看倌可能一眼就知道「這是哪個品牌」(千頌依使用Line夠明顯吧,但她可沒說Line多好用哟)。但台灣的戲劇呢,就是刻意要跟你說是什麼牌子,台詞裡還會跟你說這有多好用,寧願事後被網友戲謔笑翻,也深怕你不知道這是要置入的東西。
因為觀眾如果沒有「深刻」知道產品的存在,廠商會認為「自家產品」只是戲劇中的道具擺設,那廠商便沒必要支付「置入廣告費用」。「低調(低涉入)的置入」或許無法當下植入品牌印象,但有時能於事後帶動網路一股討論。但台灣廠商會寄望這種事後討論嗎?我想台灣廠商可能希望當下直接效果十足,僅管這是「笑果」。但台灣觀眾,當你看一齣連續劇時,你有這麼需要被告知「這是廣告」嗎?廠商是否怕你愚蠢到看不出來嗎?
回顧台灣這幾年的本土品牌廣告,不也是這樣嗎?當國外品牌的廣告都在塑造「感覺」與「情境」,我們的廣告仍在強調產品功能(如某手機,強調照相幾連拍),深怕看倌不懂情境與感覺,就是要直接跟你講產品有多棒!
不管你討厭韓劇與否,不管你喜歡被置入的感覺與否,你可能都要承認,台灣的置入真的讓你很快被置入,但那可能就是拉低品牌的「笑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