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瞥」見多少新聞?

特約撰稿/潘姿吟

拜科技所賜,在資訊散佈和分享越來越容易的今天,幾乎人人都可以是網路內容的製造者、發表者和整合者,即便是傳統主流媒體,也不得不將觸角延伸到本業之外的平台,於是平面媒體也經營影音新聞、電子媒體推APP方便收看各頻道等,企圖拉攏使用各種平台的閱聽眾。
於是報紙記者採訪時要帶一台小型V8,除了要將報導寫成文字,還要將採訪內容剪輯成影音新聞放在媒體網站上,這對過去習慣文字報導的資深記者來說是個全新挑戰;部分媒體粉絲團內容的產出,也是文字記者的負責範圍之一,挑選重大新聞或較能吸引讀者互動的發文、配合商業活動的置入和宣傳,業者還可以提供實質回饋給該媒體粉絲團的讀者們,與媒體達到互蒙其利的效果。
最近從某報紙記者那得知,原本一篇副刊的美食報導大約搭配5~7張照片,近來內部編輯開始要求照片量要增加到一倍,每張照片都附上圖說,整體版面的圖文比例差不多是1:1。推測其背後因素,應該是大量圖片讓人乍看之下有資訊豐富的感覺,尤其對步調快速的現代人來說,透過手機和平板看鮮明的圖片比讀文字輕鬆多了。不過這種改變,也不免給人小題大作之感,如果可以5張圖表達清楚的資訊,又為何硬要湊到10張圖?
新聞資訊大量產出、頻繁地在各個媒體平台露出,但細看報導品質並沒有相對提升,有瀏覽網路新聞的讀者應該會發現,你以為新聞標題不同,實際上點進去看,內容90%相似,只有部分段落或句子改寫,就成了另一則新聞;或者是只有一點訊息,就想辦法擴充成一篇報導,實在很把讀者當傻瓜的感覺。這背後隱藏了對「量」的迷思,媒體認為不間斷地產出大量新聞,才能吸引住閱聽人的目光,創造話題性,甚至毫不遲疑地追求高點閱率(跟追求收視率的意思相同)。
在主流新聞媒體傾向重量不重質的情況下,多數讀者早就從「讀」新聞、到「看」新聞,再到「瞥」新聞 (只單看入口網站或臉書上的新聞標題和圖片),每日目不暇給的新聞,帶來的卻是無法忽視的空虛感阿!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