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服創電子報
從 Google I/O 2013活動發布了Google Glass(正確名稱為Glass Explorer Edition)起,為智慧穿戴揭開了序幕。智慧眼鏡引起廣大消費者的興趣,我們也預期將改變人類生活行為,其中還有一點特別令人雀躍,如同Google所聲明的,Google Glass和Nexus、Chromebook等系列產品一樣,皆是一個「參考樣本」,是對未來科技產品的參考雛形,於是全球開發商皆能夠組成工作團隊,設計、開發出更酷炫的智慧裝置,時至今日,各大廠牌SONY、Microsoft、Samsung、Garmin等,爭相研發和推出智慧穿戴產品。
智慧穿戴關鍵–人機互動
繼Google Glass後,Samsung 推出Galaxy Gear智慧手錶,讓你即使手機離手,也能拍照、聽音樂,甚或接聽電話;11月中旬,南韓Iriver公司則為身體另一部位「耳朵」設計了耳機感應器,將一道光照入使用者耳朵,便能感測使用者的心跳頻率、步行距離與速度,以及消耗的卡路里,又與App結合,讓使用者可於運動時,監測自己的健康資訊。另外,還有新創公司如Looxcie公司推出耳掛式相機。
綜觀目前,各大科技廠商或者新創小公司的智慧穿戴產品多屬於「手機常用功能」和「運動健身管理」。然而,工研院ITIS預估,到2018年全球穿戴式裝置市場規模將達206億美元,屆時智慧穿戴的應用將更多元化,其中不變的關鍵是「人機互動」,科技的演進始終圍繞人性,原本硬梆梆地觸碰螢幕,演變至體積更小、更融入生活中的穿戴裝置,如何找出人們最核心的需求和研發消費者接受的智慧穿戴產品成為廠商重要議題。
■ Adidas智慧運動錶miCoach SMART RUN。(圖/Adidas 官網)
台灣的機會與定位
工研院ITIS聲明在未來智慧穿戴市場中,半導體約占40億美元,主要的晶片包括各種人機互動的感測器、電源管理晶片、微控制器、記憶體以及網路無線晶片,其中主要競爭力來自各人機介面感應器的輕巧與低功耗的設計能力。台灣的IC設計廠,如立錡、義隆電、聯詠、奇景等皆有發展優勢。
另外,除了晶片我國GPS廠商神達,近年亦跟上流行與Adidas合作推出智慧運動錶miCoach,並持續研發運動健身類智慧穿戴產品,在這全球同時起步的階段,期望台灣IC科技業與傳統製造廠商(眼鏡、服飾等)能夠結合,設計出以顧客為本的創新智慧穿戴產品。(鄭云筠)
本文章經「服務創新電子報」授權刊登。
2013「年度十大新聞暨關鍵字」票選活動,熱烈進行中!
[ 票選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