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閔宏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是人們對於科技一直以來的見解,倘若能將人性藉由網路科技發揮加乘效益,對於社會公益服務勢必能盡更大的心力。隨著科技運用於生活之中漸趨普及,無論網際網路、社群平台,或是透過程式改造社會,都展現出對於社會與公益的關懷,而此舉也成為你我支持的捷徑管道之一。
程式、社群、App 讓公益關懷變簡單
擁有專業技術的工程師,為展現對於社會的關懷,自發性籌備「Code for Tomorrow」,期盼能藉由撰寫程式,進而達成改造社會的效果。面對近期食品安全風波不斷,「開放食庫」讓民眾能進一步得知食品包裝、標籤等資訊,使得食品訊息能公開且透明,消費者便能安心消費,食品製造商更能藉此了解消費者需求,研發符合市場期待的產品,發展出正向的買賣循環。
此外,你我天天使用的Facebook也能做公益!美國零售業者Walmart於2010年結合Facebook發起「Fighting Hunger Together」計畫,藉由社群用戶的按讚次數,決定「哪個小鎮」最需要幫助,最終由美國加州佛雷斯諾(Fresno)小鎮以47萬按讚數與3萬多筆留言,獲得100萬美元資金,自此便能在社群平台中,充分累積企業與消費者的公益動能。
除了眾所周知的社群平台外,行動裝置中的應用程式也能展現公益精神,交通大學數位創意與行銷策略實驗室(DCMS-Lab)便研發出一款名為「愛的米其林」App,提供大台北地區友善餐廳等資訊,以及交通路線與接送服務,為行動不便的消費者打造出友善的用餐空間。
電子發票線上捐 公益不分「時」與「地」
然而,不具備專業技術的民眾又該如何做公益呢?其實一點也不困難,每當我們購物消費時,所索取的發票都是一個機會。特別是藉由網路購物平台消費,其流程最終步驟會讓消費者選擇是否捐出該筆交易發票,而伊甸基金會便是第一個與PChome線上購物合作的社福單位,直到目前合作業者已擴增至7家,積極推廣線上發票募捐。
線上發票募捐確實讓社福單位支出成本減少許多,同時也降低過去實體發票箱遭竊的風險,儘管如此,線上發票募捐情況亦不甚理想,伊甸基金會102年5至6月的線上發票募捐量,與101年同期相較減少16萬張。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總監曹儉分析,電子發票讓民眾感受其便利,更能將發票儲存於實名制的載具當中,若發票中獎系統便會自動通知消費者,如此一來便會使募捐意願大幅降低,而可能導致線上發票募捐量降低。
有鑒於此,財政部便研擬「愛心碼」的募捐方式,曹儉表示,此舉突破以往定點式的募捐箱,讓消費者在實體通路購物結帳的同時,只要出示該條碼,或向店員口述代號,便能直接將發票捐助於該社福單位。而愛心碼「25885」的伊甸基金會,也因此減少人工核對發票的程序,創造出捐助者與社福單位雙贏的局面。
公益行為是人們為社會盡份心力的表現,而面對科技發展漸趨便捷,如何將「科技」結合「公益」,進一步有效轉換傳統的捐助行為,同時面對發票電子化的情況,雖能達成稅務管理之目的,但能否能促進民眾募捐,而擴大公益效益,則值得各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