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宇
低靡近十年的音樂產業重現曙光!國際唱片協會(IFPI)日前表示,音樂產業總收益自1999年迄今萎縮40%,終在去年反跌回升,成長0.3%。市調機構NPD也指出,去年P2P(peer-to-peer)音樂分享使用率下跌17%,使用者開始回歸合法下載平台。由此可知,音樂產業的死灰復燃,拜多角經營模式,突破傳統實體銷售的框架所賜外,串流服務與合法免費下載管道的盛行尤為主因。
數位行銷的轉型過渡期中,知名合法下載管道如Spotify、Rdio和Pandora逐一冒出頭,提供串流服務,付費會員去年更以44%的驚人速度成長。過去,P2P便於分享檔案的特性,助長了盜版音樂的猖獗;現今,音樂產業化阻力為助力,開發社群分享、音樂目錄搜尋等客製化服務,吸引使用者掏出腰包,享受無廣告汙染的音樂環境。
付費音樂模式在歐美等地蔚為風潮,看準其潛在商機,Google跨入新興音樂領域,與唱片業者商談串流服務一事。耳聞,Google將仿效Spotify和Deezer的經營模式,提供用戶訂閱服務,確保唱片業者版權收入,並從中抽取獲益。反觀台灣音樂產業,尚未採取積極行動,主要以多角化經營模式經營,如舉辦小型演唱會、搭配戲劇行銷,走出嶄新的音樂產業之道。
市調機構NPD研究的數據下,約20%受訪者表示,停止下載盜版音樂的主因在於下載來源關閉。因此,將問題拉回現實面,強調便利分享的P2P軟體仍威脅著音樂產業。若要杜絕盜版危機,得將眼光拉高到服務層次:藉由提升自我服務,持續開發值得付費的功能,讓使用者不再接受盜版音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