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資訊時代的網路經濟法則(三十四) 網路泡沫與金融泡沫的關係

記者/楊舜慧

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使得企業如骨牌般倒下,股票、債券、不動產、商品、信用貸款…等五大金融市場,華而不實的泡沫同步破滅,泡沫破滅後所造成的傷害,正使得全球經濟快速惡化中。「全球金融風暴」發生後,大家皆關注金融風暴的源頭到底為何?但是,鮮少人會問起網際網路的興起,對金融風暴的形成是否有影響?此次,「全球金融泡沫」的被吹起與破滅,是否與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有關連性?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2000年「網際網路的泡沫」的吹起與破滅過程。1994年網際網路的出現,改變了過往單向傳播通訊方式。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雙向傳播通訊方式,能夠以低成本的方式,即時把買家、賣家、顧客與廣告商聯繫起來,開啟了電子商務的大門,並且興起了新的商業模式。


許多抱持網路經濟夢想年輕人,運用自己的創意成立網路公司,並且向投資者和一般大眾募集資金。此時,「夢想有多大,股價就有多高」的盲目投資行為,完全忽略股價與獲利之間的關係,「本夢比」 (每股股價/每股夢想的大小)取代本益比 (每股股價/每股稅後純益),成為評估個股的指標。因此,1995年至2000年間,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網際網路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使得「網路的泡沫」被越吹越大。尤其,2000年3月,以技術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攀升到最高點。


隨後,「網路的泡沫」開始破滅,股價急速下挫,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一蹶不振。因為許多網路企業家,缺乏管理能力和切實可行的經營計劃,使得許多網路公司甚至從沒有獲利過,只能夠以長期淨虧損的經營來獲得市場佔有率為代價,並且依賴所募集的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支付開銷。2001年,大多數網路公司在把風險投資的資金燒光後,停止了交易,許多企業破產。直到2002年末,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慘跌至最低點,「網路的泡沫」徹底破滅。


其實,1995年到2001年的「網際網路的泡沫」對2008年的「全球金融泡沫」的吹起與破滅,是有連動的關係。追溯1980和1990年代的美國總體經濟,因為受到公司重組所帶來的效率改善,經濟全球化力量的推展,以及審慎貨幣財政政策,使得「高經濟增長、低通貨膨脹」的表現,歷經了連續的經濟繁榮。


不可否認的是「資訊科技的變化」,才是造成美國經濟更大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1995年到2001年的「網際網路的泡沫」,使得以資訊科技為代表的公司固定投資急劇萎縮,讓美國經濟增長蒙上了衰退的陰影,再加上2001年的「911恐怖主義」事,直擊美國金融市場的心臟華爾街,更讓不景氣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因此,美國聯儲局開始大幅連續減息,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國廣義貨幣供應迅猛地增加,信用急劇膨脹。但是,寬鬆的貨幣政並沒有刺激美國公司部門的固定投資,反而引起美國家庭部門的過度消費,各種債款迅速地增加。尤其,房地產類債款,增加的最迅猛。再加上美國融資體系中,證券化和信用衍生工具的普及,讓金融風險管理和監控產生了問題,加速了危機的傳遞與蔓延。


 


從1995年到2001年的「網際網路的泡沫」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泡沫」的吹起與破滅,我們可以得知「投機式的投資」導致泡沫的產生與破滅,經濟的價值在於只有將「投資資金投入於公司資本,公司資本創造了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獲得了利潤營收,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社會和經濟財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