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動上網還有搞頭?先搞定消費者吧!

記者/許芝瑄

從中華電信獲iPhone獨賣權,造成民眾搶購的熱潮等報導中,不難看出蟄伏已久的智慧型手機,以慢慢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了。可惜的是,在iPhone尚未進入台灣前,NokiaASUSHTCSony Ericsson等眾製造商都已經有多款智慧型手機上市,卻都沒有亮眼的銷售成績。未來智慧型手機是否因iPhone上市而刺激發展的空間,行動上網服務的黏著性是主要的關鍵,以下將探討智慧型手機的行動上網服務可能面臨的困境。


技術限制與平台相容性


用手機上網最令人詬病的就是速度,3G的頻寬限制和手機本身處理數據速度是主要的因素,複雜的網頁常需要花很多時間開啟。然而智慧型手機都有手機平台,讓許多內容供應商所設計的小軟體在平台上執行,減少了許多等待的時間。但是目前的手機平台卻有數種不同的系統,如Symbian,Windows Mobile,Mac OS X,Palm,Linux等,因此內容供應商的軟體就要搭配各手機平台去設計才行(如:Facebook2.0 for iPhone)。因此,智慧型手機理論上可以實現如電腦一般操作的夢想,但在實際的商業化腳步上,卻有技術與平台相容性的限制。


使用者卻步的三道高牆:高費率、高轉換成本、高資訊透明


假設技術的限制已被高科技征服,智慧型手機還有精打細算的使用者要對付。目前智慧型手機市占率還不到1成,主要是有三道高牆阻礙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其分別為高費率,高轉換成本、高資訊透明。目前行動上網的費率,吃到飽每個月最低也要750元,即使是商務人士,他也有許多替代商品可以選擇(如:一次付費的3.5無線網卡,wifi等),這些都比行動上網划算,更何況是其他沒有需要的使用者。


另外,高轉換成本也是高牆之一,目前台灣手機市場已飽和,其功能主要還是以通話為主,要學習複雜的智慧型手機如何操作,是需要花一段漫長的轉換成本,而要將在電腦操作的習慣轉換到智慧型手機上操做,更是需要熟悉使用界面,且在沒有必要的上網需求下,更難以促使使用者去付出這樣的轉換成本。


而高資訊透明也是使用者的考量之一,Google map加上GPS定位,讓使用者的動向及生活習慣都暴露在陽光下,而且也有許多內容供應商提供與所在地點相關的服務。這雖然讓生活更加便利,但也相對增加了危險性。


科技來自於人性 or 科技導引著人性


綜上所述,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還有許多限制要一一突破,而人性是重要的關鍵。然而,有專家表示,這只是早晚的問題,就如同彩色手機取代過去的黑白手機。但科技是來自於人性,還是導引著人性需求?就讓我們一起觀察吧!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