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資訊時代的網路經濟法則(十九) 解析虛擬社群的新經濟:網路注意力的指標「黏著率」

記者/楊舜慧

儘管在數位時代中,複製和傳輸成本幾乎為零,配銷和生產的邊際成本也趨近於零,市場更趨於豐富性和多樣性,但是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各類媒體提供了近乎無窮盡的選擇,不過我們的「注意力」「時間」仍屬於稀少財,「可支配所得」也仍然受到限制。


 


各個網站無不想盡辦法吸引網友的注意,並與其他網站進行「眼球競爭」。當某些網站贏得了網友的「眼球注意」,其他的網站必然遭到冷落。另外,「網路注意力」將會提高新競爭者的進入障礙,因為要轉移網友的注意力、學習使用新的介面、重新留下註冊資料,或是更新軟體和文件格式…等,都有轉換的成本。


如何評量「網路注意力」,就成為新經濟重要的指標。目前,評量「網路注意力」的量化指標稱為「黏著率」(Stickness,包括三項衡量標準:「使用者停留的總時數」、「每個使用者的到站次數」、「每位使用者瀏覽網頁的次數」。例如:2008年 三月一日的《數位時代》公布的台灣百大網站榜單,就綜合「Alexa 所做的網站總體流量」(以「到達率」和「瀏覽頁面」為兩大指標為基礎的平均數字,計算出「網站流量」數據)和 ARO網路測量資料庫中「單次停留時間」、「不重複造訪人次」三項指標來評比。


 


一般而言,為了達成網站的「黏著率」目標,促使網友產生黏著行為,網站經營者和設計者可以運用下列四種策略,包括:「相關性」、「參與性」、「社群」、「便利性」,確保網站維持熱絡的高人氣。


 


相關性策略:「相關性」,意指網站的內容必須「 範圍恰當」、「滿足某項需求」、「不斷更新」、「包含許多網友喜愛的事物」、「持續提供利益」…等,吸引網友瀏覽。


 


參與性策略 :「參與性」,意指網站的設計必須具有「 互動性」、「競賽性 」、「娛樂性 」、一目了然的「作品價值 」、「敘事性」呈現讓人深刻的的訊息…等,吸引網友參與的要素。


 


社群策略 :「社群」,意指網站經營者必須利用「共同創作」、「客製化」、「個人化」、「肯定和讚美」、賦予使用者強烈的「歸屬感和自主權」…等,讓網友不斷地造訪網站。


 


便利性策略 :「便利性」,意指網站「可迅速下載」、「網頁便於瀏覽」、「以少量資訊為單位」、「干擾事物極少」…等,讓網站更易於使用,增加網友上網速度。


 


 


依據不同網站的特性,會有不同的「黏著率」數據。在不同的情況下,若以網站的「黏著率」當作評量的參考指標,會有不同的意涵。例如:若線上購物網站的使用者瀏覽時數高和瀏覽頁面多,可能代表網站包含許多消費者喜愛的內容和物品;卻也可能代表網站的商品資訊內容未明確分類和不易搜尋,使得消費者不易找到想要買的東西。若新聞網站的使用者瀏覽時數高和瀏覽頁面多,可能表示網站的新聞內容深受閱讀者好評;卻也可能表示閱讀者不易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像翻閱紙本報紙般,快速地掌握到重要的新聞資訊。因此,網站經營者必須再深度地探究「黏著率」指標數據的背後,使用者的動機目的和使用行為的軌跡。


 


參考資料:


1.編輯部,「超人氣網站大公開」,數位時代雙週雜誌,第166期,2008年 三月一


2.Thomas H. Davenport 著,陳琇玲 譯(2002),注意力經濟─抓準企業新焦距,天下文化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