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販賣機 Kiosk給你更多應用

記者/溫深淵

最近在便利商店大量的出現一種自動販賣機,利用觸控式的螢幕讓民眾進行各項交易。包括列印、購票、繳費等等的服務。資料顯示,國外對這類的販賣亭稱為Kiosk,意思是土耳其語中小屋子的意思。先不管這樣的一個工具是不是會為通路業者創造另一個新的殺手級應用服務,這篇文章想試著和大家一起發想一下此類新工具的出現和未來應用的可能。

第一代Kiosk 人工售票亭

如果筆者沒有記錯的話,在約廿幾年前羅斯福路上還有這種所謂的人工售票亭。一個小小的比公共電話亭再大一點的空間裡販賣這各式各樣的報刊、零食,由一位售貨員在其中販賣,四面開放的的空間運用讓東西南北方的行人都可以購買。又有點像是我們常在電影裡面看到的在街角販賣報刊的小販,作的生意就是忙碌的上班族在趕上班、等公車之餘會掏出零錢買一份報紙。這樣的販賣方式沒有什麼太複雜的學問在裡面,只要掌握住每天的盤點就可以了。

第二代Kiosk 電子販賣機

只是買買報紙、飲料,其實不需要每一個販賣亭都要一位員工駐點,如果可以有機器代勞,不但可以省下人事成本,也讓服務的品質更容易掌握。於是大量的自動販賣機就現身於各個角落。販賣的內容從我們熟悉的冷飲、報刊到餅乾不一而足,這個階段的販賣機只是以機器代替人工,算是販賣機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直到現在加入越來越多的科技而不斷有重大的突破。例如加入RFID的技術及信用卡的付費應用,在西班牙已經出現所謂的無人商店,就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超大的自動販賣機。

到了目前最新的販賣機,我想把它稱為2.5代的Kiosk。它和第二代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賣的已經不只是實體產品,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資訊流通和處理。所以在它列舉的服務項目中明白的顯示購票、紅利兌換甚至是圖鈴下載。能夠這樣以販售資訊為主的販賣機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以往的販賣機是擁有商品的所有權的,它的概念是賣家的經營思維;但在2.5代的販賣機裡所擁有的概念是平台,它提供的是一個消費者與資訊販賣者(如銀行、保險公司)接觸的機會,透過消費者大量的接觸Kiosk,自然也增加消費者在店裡的消費機會。

第三代Kiosk 個人化販賣機

不過,筆者認為目前的販賣機型是還不是最終的販賣機型式,筆者心中完整的販賣機型式應該還要加入兩個要素。一個是個人化、一個是跨平台整合。

所謂的個人化十分容易理解,就是透過身分辨識讓每位使用者在使用Kiosk時確保Kiosk提供的都是最適合自己的資訊。假想你是一位喜歡重金屬音樂的愛好者,每天上班時經過公司樓下的Kiosk經過簡易的身分辨識,它就快速提供你喜歡的重金屬音樂最新消息及排行榜資訊,省去你從音樂資訊中分項別類的慢慢查找時間。重點在於Kiosk資訊商能夠用怎樣的方法提供快速的身分辨識。筆者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發現目前對Kiosk的抱怨有一部份就是來自於對繁複登入手續的不滿,或許在曲的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下,時下流行的指靜脈辨識系統會是解決的辦法。

除了個人化之外,跨平台整合也是Kiosk大躍進的重點。目前Kiosk上的資訊最終還是要以紙本方式呈現。以演唱會門票為例,消費者購買之後還是要向櫃檯兌換一張憑證才算完成購票程序。其實Kiosk最理想的狀態是能跟其他的手持式裝置做互聯的動作,以目前的技術來看,利用RFID快速的進行非接觸式的身分認證、付款甚至是資料交換應該都不是問題,如果能夠建立一個跨平台的整合系統,對消費者的使用黏度應該會更高。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