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web初生的年代,人們把web當作圖書館,開始與古騰堡革命相提並論。1996年,web出現了媒體般的運用,這時候web就像每一個新興媒體一樣,都被預言將取代傳統媒體,但是這種預言從來沒有實現過就是。2006年的今天,web像甚麼呢?web就是關係,把人帶回來古騰堡革命之前,重新部落化。這篇文將要藉由Bof 2006一個講者的內容來探討傳統媒體與blog之間的關係與未來的發展。
傳統媒體與blog的關係:
一位曾經是CNN資深媒體人的外國人,Rebecca MacKinnon。她是CNN 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區域新聞負責召集人之一,派駐中國和日本長達十年之久;擅中文交談,目前是知名的國際公民媒體社群Global Voices Online的共同發起人。
網路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aggregate各種資訊,global voice online就是有一群人專門為忙碌的讀者整理、匯集世界上各地的聲音,以呈現主流媒體無法或者「無利」去顧及的一些弱勢團體的聲音,比如說阿富汗少女的生活、非洲人們的生活。這些聲音、這些文化你在主流媒體上是不可能讀到的,或者你得到的只是經過框架(framing)的訊息。
關於框架,可以以台灣新聞常見的角度來看,比如說攝影記者有長年處理災難新聞的經驗,所以他們每到車禍現場,就會立刻拍攝破爛的車體、死者的肢體以及補上一段死者家屬痛哭的鏡頭,如果能夠加上家屬追打肇事者的畫面,那真是完美了。同樣的,你可以看到阿拉伯人通常會呈現的「腳本」就是恐怖份子或者恐怖份子…卻省略了很多背後的文化意涵。
Great Firewall
而blog這樣一個由下而上的媒體,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補足甚至對抗主流媒體的不足,甚至達成合作的關係。例如大陸的媒體封鎖政策聞名世界,人民的消息都要經過官方過濾,無論是傳統媒體、電子媒體或者blog這種新媒體。對內,各大BSP、search engine都必須要認同大陸的管制隱私政策才能提供服務,同時有關政治、人權的話題甚至都會直接以關鍵字、專人過濾,讓一些反對政府意見無法流動。對外,當然國外各種資訊,甚至像google、wikipedia都必須要提供大陸特別版才能夠提供使用。中國這樣的行為,已經被稱為great firewall,一個巨大的防火牆,架在中國人民與世界之間。
Hack the media
網路提供大陸人民hack the media的力量,在茫茫網海裡,總有條路連接到自由網路世界,總有個地方可以發聲、可以接受世界的訊息。如smth這個BBS幾年前被中國政府查封了,同時也變成了禁忌的話題。但是透過tagging,只要在flickr搜尋smth,你會找到很多有關各地串連的smth活動資訊。
對抗、補充與合作
網路讓人們有了hack the media的力量,對抗主流的力量。當然,也能補充媒體的不足,例如在Rebecca家裏附近的一個社區,因為local newspaper都使用通訊社的新聞,報導的都是全國新聞,與地方關係不大。地方的blogger很氣憤,於是便自我組織起來提供地方新聞。這樣的模式補充了當地報紙的不足,或者說,他們搶了地方報紙的市場。但是地方媒體沒有因此與他們對抗,反而與blogger合作,由他們提供消息,媒體進行「查證」的工作,形成了雙贏的局面,這就是blog可以補足媒體的地方。再者,先前提到blogburst透過篩選blog給幾個大新聞媒體,讓他們可以成為專欄的主角,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的合作方式。
傳統媒體與blog絕對不是取代、對立的關係,傳統媒體的新聞越受到blogger的重視,新聞的可信度越高。相同的,如果新聞媒體肯釋出資料給blogger去tagging、trackback,那麼網站的traffic自然就會不停成長。但是我想到的問題是,這跟UDNdata、中時資料庫的理念相背,該怎麼評估這樣的趨勢與biz model想必是很有趣的議題。
blog這樣的草根力量是對抗主流媒體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台灣,blog仍然是零星的、分散的,與日本的特性一樣,都是日記式、私人的記事。這與美國、歐洲等嚴肅的當作個人發聲管道有截然不同的差異。在台灣因為blog出書的作家,文章內容通常都是日記、插畫,卻鮮少看到blog因為發表政論而大紅(或許跟台灣政論節目夠多,不需要透過blog發聲吧…)。或許在台灣想要透過blog獲利,與其參考美國,不如參考日本的模式會更恰當。比如,web pets、留言板、QRcode等會不會更貼近台灣使用blog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