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o審判結果,對台灣數位音樂產業意義

記者/陳姝吟

此次KURO被控違反著作權法案判決有罪,對此,音樂產業三大著作權團體代表,包括「台北市音樂著作權代理人協會」(MPA)、「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IFPI)與「中華音樂著作權仲介協會」(MUST),都異口同聲表示這是「遲來的正義」。到底這次KURO審判結果,對台灣數位音樂產業發展,到底有什麼意義?又帶來哪些正面發展:

一、警惕數位音樂產業業者採用DRM觀念

這次KURO事件中,陳姓會員也被宣判有罪,引起消費者一片嘩然,關鍵就在於會員認為有繳交「月費」給KURO,既然有付費,又怎麼會違法?問題所在就是忽略KURO是否有向唱片公司購買版權。

其實,國際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技術發展成熟,此技術提供P2P業者應用,加以與音樂產業合作取得授權。IFPI、MPA、MUST就呼籲台灣P2P業者該積極採用DRM,以確保消費者的權益。而不是找理由搪塞,拒絕取得授權的合法途徑。

二、激盪出唱片業者、網路業者、消費者,三方對話的契機

KURO有會員也被定罪,突顯出消費者對P2P業者以及唱片產業,溝通不良的弊端,就消費者面而言,或許沉痛,但又未嘗不是契機!碰撞出唱片業者、網路業者、消費者三方,是時候一起坐下來商討的時候了。數位音樂是趨勢,智慧財產權也是趨勢,在此趨勢碰撞下,共同協商出讓數位音樂產業合法永續經營的相關配套。

IFPI秘書長李瑞斌表示,全球已有二十七個國家,超過三百五十個合法音樂網站在提供數位音樂服務,包括台灣的KKBOX、QBAND,期待台灣也能跟上國際腳步,不要讓少數侵權牟利的P2P平台,變成合法數位音樂產業成長的絆腳石。

三、喚起消費者正確使用數位音樂觀念

眾多數位音樂或MP3播放器業者,擔心KURO事件可能給崛起的數位音樂市場帶來寒蟬效應。其實,如同此次KURO會員一般,從網路上下載MP3會觸法,是因為該音樂未經授權就廣為散布,但若消費者掏錢購買正版CD,再以備份方式製作成MP3,放在電腦或MP3播放器收聽,私人使用,仍是在法令許可的範圍內。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