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創作的勢頭正席捲音樂產業。根據法國益普索 Ipsos 市場研究公司最新調查,高達 97% 的受訪者在聆聽測試中,無法分辨 AI 生成的音樂與真人創作的差異。這項結果凸顯,生成式 AI 在聲音模擬與曲風掌握上的驚人進步,也引發外界對「創意真實性」的新一波討論。

■ 法國 Ipsos 市場研究公司最近調查,97% 受訪者無法分辨 AI 生成的音樂。(圖片來源 / DEEZER NEWSROOM)
Ipsos 受法國音樂串流平台 Deezer 委託,邀請八個國家的 9,000 名受訪者聆聽 AI 生成及真人創作的音樂片段。調查指出,AI 生成音樂已能精準模仿流行樂、古典樂甚至個別歌手的聲線與情緒。部分參與者更表示,AI 曲目在旋律結構與情感表現上「甚至比人類作品更流暢」。然而,也有音樂人擔憂,當 AI 能以極低成本大量產出旋律,創作者的價值與報酬可能進一步被稀釋。
除了技術層面外,法律與倫理問題也隨之浮現。專家指出,若 AI 音樂採用了現有曲目的風格或聲紋,著作權界定將更為模糊。各國目前對此仍缺乏明確規範,未來勢必成為音樂產業的重要議題。
面對真假難辨的 AI 音樂浪潮,Deezer 開始系統性標註「AI 生成內容」以維持透明度;Spotify 則鼓勵音樂創作者和出版方簽署產業規範,主動揭露 AI 使用情形。業界普遍認為,AI 無法取代人類情感的深度與靈魂,但它勢必改寫音樂製作與聆聽方式,為創意市場帶來一場不可逆的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