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與美元錨定角色的消退

記者/Howie Su

資料來源:BBC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美元一直是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不僅作為最重要的儲備貨幣,也被視為全球的安全避風港。然而,隨著2025年美國宣布大規模關稅措施並引發全球報復行動,金融市場的反應卻與以往大不相同。通常在危機與全球風險升高之際,美元會升值並吸引資金流入。但在這場貿易戰爆發後,美元不僅沒有升值,反而與美國股市與國債一同下跌,動搖了它作為安全資產的根基。這一反常的現象引發學界與政策圈的關注:若貿易保護主義持續,美元是否會失去長期以來的「錨定貨幣」角色?

《Trade War and the Dollar Anchor》作者透過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嘗試解釋貿易戰對美元安全性與全球貨幣體系的深遠影響。模型顯示,美元的避險功能並非天生,而是與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中心地位密切相關。當美國經濟與世界緊密連結時,美國的景氣波動會影響全球商品價格,這使得美元在全球風險升高時自然升值,成為最安全的資產。也正因如此,美國能享受「超額特權」,包括更低的國債利率、更高的資產估值,以及吸引大量國際投資。但一旦美國透過關稅與貿易壁壘將自己部分隔離於世界市場之外,這種溢出效應便會削弱,進而侵蝕美元的安全性。

模型中的美元優勢

在無關稅的自由貿易情境下,美國因其龐大的經濟規模,美元自然具備「安全貨幣」特徵。當全球遭遇經濟壓力或資源稀缺時,美元會上升並保值,這使得國際投資者願意持有美元資產,即使回報率較低。對美國而言,這意味著國債利率較其他國家低約2.5個百分點,美國企業的資金成本也更低,從而帶來較高的估值與更強的投資能力。小國則因缺乏這種優勢,往往選擇將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以分享美元的安全溢價。這種結構在過去幾十年逐步鞏固,形塑了美元為中心的全球貨幣體系。

然而,模型亦指出,這一切仰賴「貿易自由流動」這一核心前提。正是因為美國進口需求龐大,才會讓美元在全球壓力情境下變得安全。一旦貿易被阻斷,美國對全球商品市場的影響力下降,美元也失去其獨特的避險角色。

美元與全球貿易密不可分(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貿易戰下的美元衝擊

2025年4月,美國宣布平均12%至17%的關稅措施,並遭遇主要貿易夥伴對等報復。模型校準後顯示,若這些關稅成為長期政策,美國將面臨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國債利率上升、股市估值下降、美元波動性加劇,最重要的是美元與全球經濟風險的聯動性下降。換言之,美元不再是全球壓力時刻的「避險港」。這些變化意味著美國企業借貸成本提高,外資流出,國內工資與資本累積減少,美國長期以來享有的「超額特權」將逐漸流失。

研究進一步推估,若平均關稅超過26%,世界貨幣體系可能出現「相變轉折」:小國將不再選擇美元作為掛鉤目標,而會轉向歐元,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從「美元中心」逐漸轉移至「歐元中心」。這種轉變帶給歐元區一定好處,但從全球整體與美國角度來看,卻將造成淨福利損失。

美元錨定的脆弱性

美元之所以能成為全球錨定貨幣,並非單純因為美國的經濟規模,而是因為它能在全球壓力時提供避險價值。各國將本幣與美元掛鉤的原因,正是希望透過連動來分享美元的安全溢價。然而,貿易戰打破了這種邏輯。當美元不再提供穩定與安全,國際市場對其需求下降,反而會尋找其他替代貨幣。

這不僅影響到利率與匯率,更會對美國財政政策產生深遠影響。過去美國能夠長期維持龐大財政赤字,部分原因是全球願意以低利率持有美元資產。一旦這種信心削弱,美國政府的融資能力將受到限制,國內宏觀政策的空間也會縮小。

美元安全性、利率、企業估值、以及國際匯率安排連結起來,並指出貿易政策如何能撼動這一體系。過去文獻多聚焦於美元在貿易結算、金融深度或國債市場規模上的優勢,但本研究認為,這些特徵最終都建立在美元「避險貨幣」的基礎之上,一旦這一基礎動搖,其他優勢也將一併受到侵蝕。

對政策而言,結論十分清晰:若美國長期維持高關稅與貿易壁壘,不僅將導致本國利率上升、企業估值下降,更可能觸發全球貨幣體系的重組,讓歐元甚至其他貨幣取代美元的核心地位。這不僅損害全球福利,也將削弱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權。

總結來說,《Trade War and the Dollar Anchor》揭示了一個重要警訊:美元霸權並非不可動搖,它的安全地位依賴於自由貿易與全球互聯。一旦美國選擇脫離這一架構,貿易戰不僅會損害實體經濟,也會侵蝕金融體系中的核心支柱。對全球而言,美元體系的衰落並不必然意味著更穩定的替代方案,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與福利損失。因此,維護自由貿易不僅是經濟政策選擇,更是維護美元地位與全球金融穩定的必要條件。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