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因為消費的不確定性,消費市場越來越趨於冷靜,但你說消費者沒錢嗎?其實不然,而是經過好幾年的經濟成長起飛教育後,消費者越來越明白產品溢價的現實。
就因為整個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股票可能隨著美國關稅政策不明朗的大起大落,大家消費開始變得保守,越來越不敢花、不肯花、不願意花造成整體消費市場的萎縮,再加上好幾年的各種折扣促銷、漲價下,明白產品過度溢價的現實面,消費者開始會去反思,值得嗎?
美妝、精品、整體百貨目前在台灣都不好做,就算是周年慶、年中慶、母親節,就連同618促銷等都很難引起消費者共鳴,其實也是好幾年下來消費者對於行銷折扣的疲乏已經不需要搶當下、馬上買的可惜感。
但像是日前一年一度的LONGCHAMP特賣會能夠引發好幾個小時排隊人潮,正因為相對稀缺性,以及一年唯一一次,加上真正的特賣價格,引起的消費者共鳴。
在折扣促銷越來越不好做了,精品只能將季節商品丟進OUTLET,比較麻煩的美妝品因為有期限的法規,在實體通路不能販售一年以下的期限商品,也因此大多透過員購、內購、特賣會去銷庫存,但因為消費者相對有限,庫存還是恨難消化,這兩年為了清倉成本,品牌紛紛在自己能夠控制的通路上,開始賣著自家的即期品,但就因為沒有辦法很好地反映在價格上,折扣力道可能都還不比週年慶、618、母親節等,試問,消費者有為何要買即期品呢?
而即期品上架這件事,在已經上架了,價格也下修了,讓看到的消費者確實又明白存在著溢價,再加上國際間、各通路、水貨商、航空版、免稅店的相互競爭,包括便利商店、全聯、量販店、屈臣氏、康是美,甚至個人跑單幫的,都來分食本來百貨專櫃的品牌商品,過往品牌可以用假貨疑慮、非官方通路來嚇阻,但幾年下來,消費者懂的都懂了,又要怎麼辦呢?
這個市場現在已經混亂了,混亂到所有的界線已經變得模糊了,產品不是沒有產品力,而是消費者會去考慮值不值得了?很多商品以為躲去網路賤價販售就沒關係了,但埋在消費者心裡那對品牌厭惡的種子。這幾年正在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