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後買了iPhone 16 原來換手機僅僅變成一種例行公事?
手機是現代人「賴以維生」的工具,卻也是高價的消耗品,雖然機型愈來愈進步,使用壽命在體感上卻愈來愈短,連號稱最耐操的iPhone都不例外。筆者的iPhone 12從2020年用到現在,在操作上雖然有點lag但勉強還過得去,看到蘋果新機愈來愈貴,本也不打算這麼快換機,然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卻是容量不足。
本人奉行極簡主義,對於手機也有潔癖和強迫症,會定時清理不用的app或任何儲存物,手機裡甚至連一支影片都沒有,所以當初也是購入最小容量的64G。四年過去各個app都愈做愈胖,ios系統更不用說,去年底欲更新到ios 18,卻因空間不足(只剩2、3G)而無法安裝,最後被迫刪掉一些常用app更新完再裝回去。
好不容易搞定系統後,又因為容量吃緊陸續遇到其他app無法更新的窘境,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畢竟iPhone也無法擴充內存,只好忍痛購入甫發行的iPhone 16,挑了最小容量(128G)與最低規格的機型,原價直逼三萬元,想當年上一支iPhone 12還不到兩萬五千元,果然要當果粉口袋得夠深。
實際使用iPhone 16與12的差異,除了電量(電池比前代大又健康度100%)以及非常順暢不再lag(廢話),整體體驗其實跟四年前的i12沒有太大差異。外觀上最大變化莫過於右側多了一個按鍵以及取代瀏海的動態島,不過個人覺得也沒到絕對必要就是了。
iPhone 16系列最大亮點之一的Apple Intelligence,但初期僅支援美式英文介面的裝置,根據蘋果官網的資訊,若要支援中文也得等到今年四月以後了。不過身為一個不擅使用AI、幾乎沒與Siri講過話的老人,這個功能也是雞肋。
去年蘋果秋季發表會發布iPhone 16系列時,就有網友批評i16顏色不好看又沒什麼新功能,不少人附和確實在軟硬體上不太令人驚豔,還有網友直言本來就是買LOGO而已;但很多人笑每年都重複這種論調,最後還不是賣爆,「難道你要買安卓?」。
套句筆者有追蹤的一位YouTuber的說法,以前換手機是一件令人雀躍的事,如今心情已變成「僅是時間到了」,心中無任何波瀾和悸動,對我這次的換機體驗也差不多如此,最有感的部份大概就是我每天的貼身夥伴換了個顏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