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多多低價策略 助長中國通貨緊縮?

記者/許芷浩

雙11倒數1個月,中國電商已經開始布局相關折扣或促銷活動,像是抖音已經從10月8日就開始促銷活動,而拚多多的「買貴必賠」活動則預計從10月中開始,顯見電商搶先起跑的企圖心。

中國大環境下經濟動能趨緩、加上房地產危機的持續,通貨緊縮的問題越發明顯,而在這些整體環境的氛圍下,拚多多用大幅折扣和保證低價的策略,贏得大量中國消費者的喜愛與使用。不過雖然平台用戶大量增加,但卻傷害了上架商家利潤空間。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拚多多的賣家在賣商品之時,會不斷的收到平台的「警報」,告訴她其他商家的產品比她所販賣的價格還要低,迫使她降價。等她降價之後,平台會短時間內幫助促銷她的商品,但不久之後「警報」又會響起提醒她降價,直到她再降就會毫無利潤為止。而這個所謂的「警報」便是自動價格跟蹤系統,拚多多曾指出這個功能將有助於提高賣家的營運效率,幫助商家提供給顧客更具價格競爭力的商品。

這樣的價格跟蹤的概念在2010年就曾被經濟學家提出「亞馬遜效應」的現象,因亞馬遜占電商的主導地位,因此有壓低其他電商平台或是實體店家價格的影響力。包含亞馬遜自己在內,所有零售商都會追蹤彼此的售價,來動態調整自己的價格,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直至今日,拚多多則更聚焦、大大運用了此概念,也許也使用了更新的技術在即時比價追蹤這些商品的價格,無孔不入的發起警報迫使平台的產品維持絕對低價。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研究學部教授劉浩典表示,拚多多既是通貨緊縮的後果,也是通貨緊縮的原因。在通貨緊縮下,中國消費者喜愛到拚多多上購物,因為平台可以提供大幅的折扣和持續堅持低價策略,讓不願消費的消費者願意把錢從口袋拿出來消費。不過當這樣的低價消費規模越來越大,其實也在助長通貨緊縮,中國的工廠因為這些消費可持續保持生產運行,但是這些大量的供應也持續幫助維持產品低價的狀態,而強調低價的平台也在助長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通貨緊縮。

拚多多的擴張讓兩大競爭對手阿里巴巴和京東加入降價的競爭,迫使中國監管機構在5月制定了新規,禁止網路平台對商家的定價、交易規則和流量進行不合理的限制。不過這項監管新規可以對拚多多等中國電商平台帶來多大的監管效果,值得我們繼續關注下去。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