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東南亞重大事件回顧:迎向平台爆發期

記者/Howie Su

東南亞新創借助疫情崛起

對全球來說,如果2020 年是生存的一年,2021年是復甦的一年,那2022年可能是混沌的一年;許多企業正努力從泥淖中站起,應對供應鏈缺貨塞港的挑戰,傳統企業急著數位化以因應快速改變的消費者。對東南亞新創來說,這是一可絕佳的成長機會,疫情使許多新創以SaaS服務與新商業模式(例如先買後付)打破市場界線,募資金額與投資人期望也大幅提升:今年是平台與投資盛行的時刻。

東南亞的BNPL新創帶來全新商業模式(資料來源:aspire

 

一、先買後付模式將侵蝕傳統金融大餅

市場機構Milieu Insight指出,東南亞消費者對先買後付接受度相當高,以新加坡為例,16歲以上人口中有20%開始使用先買後付平台,例如Grab PayLater或Hoolah,目前雖然其交易金額僅佔電商活動的1.3%,但預期在3年後,該數字將會以倍數方式成長。這對傳統金融業而言不見得是好消息,信用卡、銀行支付的市場可能會逐年被攻佔。此外,BNPL並非完全由新創領先,不久前剛上市的Grab即以Grab PayLater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攻城掠池,同時與荷蘭支付公司Adyen合作,以攫取東南亞更高的市佔率。

此外,以fintech新創而言,過去業者多提供應用服務,近年來在軟體技術成熟下,也逐漸出現提供數位支付基礎設施的業者,以從YCombinator畢業、並獲得多家創投投資1.5億美元(C輪)的印尼新創Xendit來看,公司創辦人看到無論是一家Instagram商店,或是東南亞的超大型企業,都離不開數位化衝擊,公司為為印尼、菲律賓和東南亞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新創以及大型企業提供支付解決方案。

 

二、泰國在IPO市場上表現良好

2020 年東南亞首次公開募股數較 2019 年下降 29%,但 IPO 總募集金額仍保持在 70 億美元, IPO 總市值增長 16%;2021年 H1 東南亞完成了 59 件 IPO (2020 H1:46 件),募集資金 59.7 億美元(2020 H1:26.1億美元),IPO市值為224.4億美元(2020 H1:112.3億美元),儘管新 IPO 數量僅增長 28%,但東南亞IPO較2021 H1 募集資金增長 129%,市值增長 100%。近兩年資料皆反映有更多估值較高的公司完成 IPO 的趨勢。其中,泰國在籌集的資金量和公司市值方面繼續優於其他五國,IPO 數量也僅次於印尼,2020 年及2021 H1 東南亞前幾大 IPO 案皆在泰國發生;菲律賓整體趨勢也是歡迎市值較大的公司;相較於上述兩國,印尼雖然 IPO 數量較多,然而多屬上市規模較小且市值較低的公司,反映政府鼓勵更多成長型企業的上市。

 

三、新加坡將強化企業上市措施

在平台公司井噴的趨勢下,新加坡強化成為東南亞籌資中心的地位,65 Equity Partners為淡馬錫設立的獨資子公司,總部位於新加坡,在歐洲和美國設有投資團隊和,目標是希望成為加速增長、重組資本結構、執行併購的公司及希望將股權部份貨幣化的股東的合作夥伴,上述潛在合作夥伴為專注於在東南亞、歐洲和美國投資具有區域或全球願景的成熟家族企業和企業家主導的企業。該公司管理 45 億新元(33 億美元)的基金。5億新元的 Anchor Fund @ 65 將投資於亞洲,尤其高增長經濟區的新加坡和東南亞區域公司,標的為成長型企業,例如物流、科技、健保、消費、農業與企業服務等。初期以新加坡本地投資對象為主,之後再拓展至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地。專注於在東南亞、歐洲和美國投資具有區域或全球願景的成熟家族企業和企業家主導的企業。

65 equity partners鼓勵企業至新加坡上市(資料來源:medium

由於人口與科技因素,東南亞的新創與企業皆有平台化的趨勢,社群連結與生活型態成為這些業者崛起的關鍵要素。從一級市場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募資或是出場企業,都具備龐大強力人與人的連結,以及四通八達到平台網絡結構,在東南亞人口所得逐年成長,以及其中樞地位強化的情況下,未來將可能有更多平台企業出現。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