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綁定振興券為什麼失敗?

隨著7/15日後疫情時代台灣振興券即將上路,根據各媒體民調,實際預購實體振興券幾乎都佔7、8成之多,而數位綁定振興圈的可能最多才2成,甚至有新聞媒體開始報導很多數位綁定的人開始趨向後悔,甚至是轉而領實體振興券,在台灣數位支付越來越普及,無論是信用卡的普及、簽帳金融卡的普及、甚至是行動支付的普及下,數位綁定振興券這次的失敗不免讓人好奇原因。

基本上,政府提供的振興券,主要的意涵為花飛1000元購買,能夠實際買到3000元的價值產品,這是在實體券的使用策略;然而大多數位綁定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變成必須先花3000,才能退你2000,雖然同樣換算下來同樣都是只要花1000,但還你的2000大多就是要用在下次折抵使用,所以這筆2000可能就成為你又要去思考該怎麼運用的一個癥結點,這是數位綁定一個弱勢。

但說真的,大多數人平日開銷可能隨便就超過一兩千,甚至是三千,但今天最大的問題在,數位綁定你必須一開始就去思考你要怎麼花到3000元,然後退回的2000你又要想怎麼運用,多重思維下,競爭力就相對弱。

實體振興券只要知道一開始我只要花1000元買振興券,之後3000元就好像現金一樣,想到再怎麼買就好,這種自由就是實體振興券最大的優勢。

然而,這一次各大銀行或是數位支付平台可能就是太有自信消費者都會選擇數位綁定,再推出的各種配合優惠,又不夠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所以很難吸引消費者真的願意數位綁定振興券。

再加上媒體放送,同時實際上也超過七成、八成的人選擇實體消費券領取的同時,市場機制下自然開始針對實體振興券去做行銷宣傳,因為市場大餅在這,所針對的優惠自然就是以實體為主,而不會以相對非常小眾,甚至是可能都開始在後悔的數位綁定振興券的人使用,也因此,在整個市場氛圍帶動下,關於數位綁定振興券這件事,在這一次振興券議題上,可以說幾乎快全盤皆輸。

基本上,還是和消費者習性有關,就像這幾年百貨公司剛開始推行無紙化的電子禮券,剛開始也很不能被消費者接受,也是幾年後的現在慢慢學習接受了,但振興券只是今年議題下突然的產物,並非每年都會有,所以會習慣嗎?基本上是不太會習慣的。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