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交通正發燒  oBike卻遺憾收場

記者/葉芸含

來自新加坡的無樁式共享單車—oBike,總部於去年六月宣告停止營運,隨後退出台灣市場。oBike進軍台灣兩年期間,違停亂象頻傳,造成環境髒亂,猶如廢鐵般棄置的景象,成為各縣市政府棘手的難題。截至6月中,台北市府已拖吊6千多輛至保管場,還給市民一個清淨、寬敞的空間,同時發函通知業者須於限期內領回車輛,逾期將以廢棄物清理法處理。而oBike失敗主因可歸咎於本身的經營模式和管理,導致最終淪為街頭廢鐵,並積欠高達7百多萬的移置費及保管費。在這理想與現實的幻滅中,如何吸取失敗經驗,真正讓大眾「共享」其成,是政府必須省思的首當議題。

外部成本全民擔 隨借隨停毀市容

在共享單車正夯的2017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戰略與政策系系主任Andrew Delios就已投書《海峽時報》,指稱共享單車公司並未考量此商業模式所帶來的外部成本問題。他表示,汽機車為了承擔與道路相關的公共成本,駕駛須繳納稅金、保險,甚至負擔停車費,但共享單車公司和使用者卻無需繳納這些費用,意即將創新的模式運用在使用者身上,把整個成本承擔在城市與用戶間,業者沒有意識到此種規避漏洞的方式,反而引發更大的爭議與麻煩。

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系主任邱裕鈞表示,oBike失敗的關鍵可從運輸業的角度思考,大部分運輸業屬於管制型的特許行業,因此許多事務需要政府配合進行。由於台灣都會區自行車停放空間本就短缺,加上部分民眾貪圖方便、公德心不足,在沒有合適地點停車時,即隨意放置丟棄,儼然成了大型路霸,頻頻傳出oBike占據汽機車停車位、隨意臨停於騎樓,甚至被丟在田間或消波塊縫隙等亂象,影響環境市容。由此可見,oBike隨借隨停的便利性,是最大的優點,同時也是導致失敗收場的致命傷。

■ oBike占用機車停車格,不僅衍生違停問題,也有損市容觀感。(截圖自/大紀元台灣官網

 

oBike 教訓之後 共享交通如何解?

從管理層面來看,邱裕鈞認為,因沒有規劃單車借還的位置,使用者隨意棄置路邊,而政府為整頓環境,以違停取締拖吊遏止亂象,此舉讓用戶找不到停放的單車,民怨四起,造成負向循環。而對此說法,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系副教授李克聰表示,政府應扮演協助的角色,讓單車深入社區,利用無樁的特色,補足最後一哩路。最好的情況就是有樁與無樁式的共享單車,能夠相輔相成,也可效仿路得寶交通在金門投放的短期租賃共享電動車,車上裝有GPS系統,透過政府直接向使用者收取共享運具產生的停車費與違規罰金,可有效緩解隨意停放與棄置的問題。

此外, oBike的App也成為使用者詬病的地方,多數民眾表示,常常發生App上找不到車的狀況。淡江大學運輸與管理學系副教授羅孝賢指出,oBike僅使用手機App定位腳踏車,精準度稍嫌不足,若能利用更多新科技支撐共享運具的發展,如使用物聯網感測元件或是電子圍籬,即時掌控使用者的位置,並結合大數據善加管理,定能改善現況,且更符合未來趨勢。共享交通是智慧交通的樣貌之一,也是道難解的題。從oBike失敗的經驗得出,結合科技提升技術,善加管理維護運具、監督與規範使用者的行為,並且和地方政府達成良好協調,是共享交通的最佳解方。

■ 民眾抱怨oBike App 狀況百出,學者建議未來共享交通載具可加深科技運用,如結合物聯網或電子圍籬。(截圖自/AppAdvice官網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