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掌握未來 背後的安全與規範

記者/盧怡撰

2019年是台灣步入行動支付的第5年,從近年來的趨勢中不難發現,舉凡國內外電子支付業者都積極推展自身版圖,顯示行動支付市場商機無限,從金融業到科技業,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根據資策會最新公布的「行動支付大調查」也顯示,台灣行動支付的普及率已從2017不到四成,進展到2018年的50.3%,至今也持續成長中。然而在行動支付的盛行下,相關的機制措施卻還無法解決許多使用上的困境,如何有效控管讓支付工具使用更完善,成為一大課題。

從法規看行動支付 法律盲區又在哪

行動支付隨著智慧型手機的高使用率與政府的大力推動已日漸普及,然而市面上消費者所熟知的街口支付、台灣Pay、Line Pay等支付平台雖同樣是透過手機裝置完成支付,但在臺灣法律定義及管理規範上卻各有不同。電子支付如街口支付,主要受到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所規範,主管機關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第三方支付如Line Pay目前並沒有實質的法律位階管理,只有經濟部訂定的法規命令:第三方支付服務定型化契約,以及與信用卡收單機構簽訂的自律規範,相對於前者受到的限制較少。

■   街口支付為台灣6家電子支付專營業者中之一。(截圖自/街口支付官網

雖然在上述中提及可以根據平台屬於電子支付或第三方支付做分類,然而在現行法令下,有無儲值服務、有無發行電子票證、代理收付有無超過十億元等,各種不同的情況所適用的法令均會不同。從業者的角度即可發現,除了規範過於繁瑣外,同時有小額代理額度、投資資本額制度以及投資限制的問題。在各種法律交錯適用的狀況下,明顯發現台灣對於行動支付的規範存在統整梳理的必要性。

 

行動支付暗藏的風險 你不得不知

隨著非現金支付平台的普及,新型態網路犯罪隨之誕生,相關的盜刷案件與金額也同步飆升。國內全體發卡機構2018年底向國際卡組織通報的詐欺筆數高達53萬1,928筆,詐欺金額共約新台幣22億元,其中非面對面的交易,如網購等MOTO (Mail Order Telephone Order) / EC (Electronic Commerce) 型態的信用卡詐欺就高達52萬104筆,占比高達97.8%。相較2017年增加了約8萬筆、增幅18.7%;金額更是大增逼近5億元,增幅28.7%。

■   非面對面交易中,網購中的MOTO與EC為盜刷詐欺事件中占比最高的項目。(截圖自/Pexels

 

因此,我們為消費者歸納出五種形態的風險以及遠離風險的五大要點。風險的部分最常見的為以下五點:靜態條碼調包、偽造生活費用催繳通知或交通罰單、誘騙消費者發送付款碼後迅速實施盜刷、假商家發送收款條碼要求進行支付、以及條碼中嵌入木馬病毒程序。避免上述風險則可以透過以下五點注意事項預防:一、檢查付款網站、網購商家、遊戲平台等的真實性與安全性。二、保護好手機,丟失立即處理,避免資料外洩。三、避免連接不知名wifi與網路熱點。四、不輕易分享資訊。五、不亂點網路連結。

在行動支付的生命週期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讓使用者的資料外洩。消費者除了要保持良好的上網、購物習慣外,也可以善用一些手機防護工具來保護自己不受到駭客、網路詐騙的攻擊。讓自己在享受行動支付的樂趣與方便之餘,同時避免詐騙與惡意行為的入侵。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