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浪潮 我們準備好了嗎

記者/呂佩茹

人工智慧(以下簡稱AI)來勢洶洶,其強大功能跟未來的發展可能性被認為將有可能掀起第四波工業革命,許多商業模式、社會互動模式、生活方式都有可能因AI的發展產生改變,面對這項新科技以及迎面而來的新世代,人類與機器間的關係將會更加緊密,我們是否已做好萬全準備?相關政策法規,又是否能夠因應?這些都是現階段的我們應該去反思的。

科技發展 法規應與時俱進

AI掀起一波智能革命,使得倫理道德、法律規則、社會秩序都將面臨危機。技術發展越進步,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差別也將縮小,過去諸多國家也曾因機器人的「法律主體資格」進行爭論。而AI的存在是奠基於演算法與機器學習,因此當AI在進行作品生產時,就將面臨智財權、著作權等相關法律議題。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旨在培養優秀AI人才,目前台北總校招生尚未截止。(截圖自/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官方網站)

台灣目前在中央研究院設有「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目的在於培養AI人才,並且推動「人工智慧行動計畫」,但對上述所提關於作品生產的著作權規定是沒有相應法源依據的,目前在台灣機器人若有作品生產,是無法享有著作權保障的。多數國家對於AI的發展仍抱持開放態度,並針對相關情境、應用優勢做詳細規劃,推出相關政策。我們也期許政府在科技發展之餘,也將法規政策一同考量,讓整個社會機制與科技能更同成長茁壯。

人機互動到人智關係

在學術界,關於人機互動的研究多半會涉及「信任」,而AI將會使問題更趨複雜,在人機互動過程中,使用者僅需了解機器本身功能,當進入人智關係時,我們希望機器能夠比我們更聰明,而AI是否值得信任?若使用者能透過AI完成生活所需事項,那使用者本身還剩下什麼價值?現在新世代的兒童,接觸這類「兒童科技產品」較早,許多父母會憂慮這些科技產品對孩童的影響,而此議題也的確需被重新審視。

■使用科技媒體的兒童平均年齡已越來越低,多數家長對於兒童接觸科技產品仍抱有疑慮。(截圖自/Unsplash官方網站)

從技術面看來,智能機器超越人類並非不可能,我們不可能用人腦與機器的大數據拼搏,遑論機器還能透過機器學習而更加進化;真人在真實環境下也可能受情緒與心理狀態影響,機器卻不會,他們不受外在干擾,僅是執行運算與處理。人機關係其實就像是一個循環機制,人類創造了機器,使其能利用大數據來做決策執行命令,倘若有一天機器打敗了人類,那也能說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打敗了人類。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