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網站發展趨於多元 增添人脈、廣泛搜尋功能更加人性化

記者/涂漢婷

許多求職者已經不再仰賴傳統報紙的徵才版,轉而尋求網路上種種求才資源的協助。據comScore Media Metrix今年7月份公佈了一份針對美國網站流量的市調排名,其中在求職類的網站即佔了整體流量的11%,共有1720萬的造訪人次。其中以CareerBuilder.com排名第一,達790萬人次;其次為Monster.com,約達550萬人次;而Yahoo!旗下的HotJobs.com則排名第三,約有490萬的造訪人次,漲幅約11%。究竟這些美國知名的幾大人力仲介網站有何特別之處才造就了今日的成功?以下將對這些網站及營運模式做概括性的簡介。

1999年成立的Monster.com,合併了最早的人力仲介網站The Monster Board以及當時相當受歡迎的線上職場生涯中心(Online Career Center),並在隔年成為最大的求職網站。Monster主要的收入來源為雇主張貼的徵才廣告,其次則為履歷表資料庫的付費搜尋,以及各個廣告版位的購買和主題區塊的贊助。Monster不對一般求職者收費,因此求職者可在網站上免費張貼履歷及各項服務。現在的Monster已成為全球性的求職網站,在二十多個國家都設立了多國語言版本的網站。

不過,據人力資源市調機構CareerXroads所做的調查顯示,在美國就業市場上,只有6.8%的求職者是透過求職網站的媒合而順利就職,然而卻有超過三成以上的員工是透過現有員工的介紹而取得工作。為了因應企業對於這種經由人際網絡尋求人才的需求,開始出現了像Linkedin.com這種將社群與人力銀行結合的「人脈網站」。2003年成立的Linkedin採行介紹人機制(referral system),透過基本搜尋只能取得欲徵求某一職缺的名單,但如果要進一步取得聯絡方式,則必須有雙方認識的第三者引介才行。Linkedin不但顧及會員的隱私,也反映了現實人際互動的狀況,因此相當受企業的中高階主管歡迎,而Linkedin的收入來源即為企業刊登求才布告的費用,每月約15~200美元不等。

然而更有人進一步想到,將人脈網站與職缺搜尋系統整合,提供一次搜尋就能滿足需求(one-stop search)的服務,如2005年成立的Jobster.com。除了作為軟體供應商使企業內部員工將職缺推薦給親朋好友,或者直接把合適的候選人登入系統人力招募系統外,也採用「垂直搜尋(vertical search)」的技術,提供一個網羅四處求職資訊且每日更新的搜尋引擎,節省搜尋成本。

據估計,美國線上就業市場約可達到13億美元的規模。現今求職網站的發展不但越趨人性化,也開始出現一些分眾化的人力仲介網站,如鎖定高階主管職缺的theLadders.com。隨著上網找工作逐漸成為人們的習慣,這些求職網站的商業模式也隨之越形多樣化,更貼近雇主與求職者的需求。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