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子雜誌市場將起飛 內容多樣化、通路、價格為關鍵因素

記者/吳佳靜

目前數位出版大致可以區分成「電子雜誌」、「電子書」、「電子圖書館」等三大區塊,根據文建會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各主要出版者、內容提供者及軟硬體廠商於2000年起紛紛投入經營數位出版市場。近兩年也有業者著手積極耕耘電子雜誌的區塊,去年度的經營成效相較2003年已經有25%的成長,預估2005年應該可達20%~30%的成長幅度。城邦數位出版的調查數據指出,目前台灣已經有14.2%的網路使用者,曾經下載過電子雜誌,其中又有77%的人有重複購買意願,業者們看好電子雜誌的市場潛力。

電子雜誌(e-magazine) 為運用數位形式呈現內容並透過硬體配備與搭配閱讀軟體的下載來展開新型態的閱讀經驗。現在市場上的電子雜誌型態大致可以區分成與紙本雜誌相同的內容,例如商業週刊天下雜誌等為多數;另外則為僅以電子雜誌型態出刊,如飛行網(Kuro)的loopin流行雜誌等。過去電子雜誌在軟體規格的統一、硬體開發、軟硬體技術與內容配合上皆有關鍵性技術無法克服,市場無法拓展開來。近來寬頻上網普及化、宏碁今年5月正式取得Zinio電子雜誌解決方案軟體的授權後,似乎也克服了部分技術困境,對於電子雜誌產品本質的完熟度來說無非也是一大推手,其也計畫在2006年初推出Zinio Reader中文版,來降低華人讀者市場的使用門檻。

現今台灣已有27本電子雜誌,總訂閱量達4萬筆。站在行銷的角度來看,城邦數位出版副總經理薛良凱表示,電子雜誌的品項至少要達到50種以上的規模,才算是有多樣化選擇的產品量。城邦數位出版的調查指出,有30%的網路用戶認為,電子雜誌的購買很不方便,認為購買方便的比例只有16%。據觀察目前多數業者似乎僅利用本身暨有的網站來銷售電子雜誌,通路的廣度是會直接影響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業者應多與各大入口網站、網路購書平台業者合作等,拓展產品通路寬度是必要之舉。

在價格策略上,目前大部分電子雜誌廠商仍多採取「虛實同價」的做法,深怕貿然採取低價策略會侵蝕掉原有出版市場。不過,依美國電子雜誌市場的發展來看,紙本雜誌與電子雜誌市場的重疊性不到5%,顯見讀者群與型態可能不盡相同,而其採取價格策略為紙本雜誌定價的40%,甚至更低。以此觀之,未來台灣電子雜誌市場在價格上相信仍會有另一波調整。

整體來說電子雜誌仍處在需要市場教育的認知混淆階段,跑在前面的業者例如,商業週刊與大家說英語…等,以免費體驗閱讀的方式來教育與培育電子雜誌的讀者群,也積極與KKBOX合作將觸角伸往不同的通路平台,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機會接觸到電子雜誌新型態的閱讀模式。在支撐數位出版三隻腳:硬體、軟體、內容漸漸發展成熟的同時,內容多樣化、價格、通路、閱讀軟體的安裝與使用方便度提升等,相信為市場能否蓬勃發展的關鍵因素。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