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電子商務發展

記者/黃舒彥

大陸有句順口溜是這麼說的:「要嘛電子商務,要嘛無商可務」貼切地表達了中國對於電子商務發展火紅的信心,不過也多少道出了一般企業迷信搭上電子商務就能掙錢的觀念。

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有幾個關鍵的時點:第一個時點是九三年電子商務概念首度被引進大陸,當時政府與企業界漸次感到電子商務可使交易過程加快,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到了九八年,即有大陸媒體稱中國已進入電子商務熱。當時政府、企業界與消費者開始發覺電子商務發展的侷促性,包括基本建設與軟體方面,因此有了發展電子商務需要靠政府推動並且結合民間力量的共識。法律規定的完備與否,如何改善配套環境,如何克服文化障礙等問題也成為熱烈討論的議題。到了九九年,政府的角色發揮在「規範化」的功能上,同時「政府上網」工程也開始啟動(由國家經貿委、信息產業部、科技部所發起)。而民間則是在流行以dot-com公司起家,興起了一股網路創業熱。

當時許多數據跳出來支持電子商務在中國應該有著好命好運,例如IT產業的快速成長帶動電子商務發展。2001年中國通信業務達2,803億元人民幣,固定電話的用戶量是1.1億戶,移動電話的用戶量僅在去年年底就達到了4,324萬戶,全中國大陸的電話普及率達13%,城市的電話普及率則達28.4%。其中又因大陸的手機成長速度遠超過個人電腦,人數超過6千萬,即使只有50%能夠上網,市場潛力仍然巨大。

從交易成本理論來看,電子商務似乎爲幅員遼闊的大陸帶來經濟發展的希望,然而「中國互聯網研究與發展中心」(CCII)今年八月份報告卻指出,大陸電子商務效益只發揮了一五%,成本卻高出十五倍。最主要原因是電信費率過高,以收入水平比較高的北京地區來看,市民月平均收入只有千元左右,要普通市民每月拿出上百、甚至數百元上網是不實際的。

除了成本不降反增外,目前大陸網絡電子商務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困境: 第一,「對中國居民習慣不了解」是專家對於中國發展電子商務的批評。中國人民對網路上賣的東西帶有劣質的印象,「購物網上只有更多的瀏覽者、空洞的拜訪次數而非消費者」。第二,「流於形式,不重實質」更是迷信電子商務下的弊病,「貼牌」的電子商務表現在策略聯盟上,就僅是在各自的首頁上多了一個連結。第三,「電子商務缺乏遊戲規則」,沒有明確規則常會製造出多餘的投資犧牲者與消費者,而今天大陸的信息立法常落後於信息技術利用。對於政府政策的不熟悉,以及政策落後的現象,企業在發展電子商務時,就是在進行「一場沒有規則的球賽」。 

電子商務發展至今,中國與其他國家面臨了相似的問題,也與其他國家一樣力圖突破困境。像是今年年初,在大陸全國人大會議上,已提出積極建立發展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強調一方面在完善國內遊戲規則、保障網民的時候,該遊戲規則也要能與國際遊戲規則接軌。中央政府的工作在此佈局,其他的就有賴習慣的養成、技術的成熟,耐心等待市場榮景。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