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網路使用者為何參與虛擬社群

記者/陳詩蘋

網路同時兼具了大眾媒體的特性和人際溝通網絡的媒介,因此以興趣主題為訴求,或者以現實生活的社經背景為基礎,在網路世界中建立了形形色色的許多社群。這些社群是跨越地理、時間的限制,把虛擬世界中的人們組織起來,這股力量不但是商人發掘商機的所在,更可以填補真實人生的空虛和缺憾。您曾經參與過虛擬社群嗎?為什麼有些人活躍於虛擬的社群活動中?他們參與的動機又為何?請看我們以下的討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Maslow曾提出「心理需求理論」,其中說到人有生理、安全感、歸屬感、自尊和自我實現等五大需求。除了生理的需求之外,一個成功的虛擬社群本身所能夠提供的就是一個具有向心力、讓網友感覺到有歸屬感的網路虛擬空間。相對於真實世界中,忙碌的現代人常常礙於時間或是機會,沒有辦法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互相分享,但透過網路這種現代科技的幫助,網友們很容易就可以用隱匿性高的身份,找到適合的社群棲身,在此社群中與其他網友互動,獲取如Maslow所謂安全感
、歸屬感、自尊和自我實現的滿足與需求。

學者Rome則認為人們為什麼會主動的參與虛擬社群,其中的一個原因還是在於網路本身所帶來的便利性、電子郵件操作的友善性和媒體技術的易用性。雖然電腦的使用在一開始讓人覺得進入有非常多的障礙,但隨著使用人口愈來愈多,介面的設計和操作上也更為人性化和具有親和力,我們可以和在美國求學的同學通email,也可以藉由ICQ結交到南非的網友,更可以因為喜好攝影和全世界的同好一起討論、共同分享,頓時每個人的視野變廣了,接觸範圍也拉大了,生活是否因此而更為豐富因人而異,但可以預見的是,電腦科技的日益進展將使虛擬社群的建立更為容易。

在學術的論述上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影響是正面或是負面還在討論中,未有定論。但最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思考的是,如果說網路世界是實體世界的延伸,當我們運用此科技來相互聯繫時,是讓彼此距離拉得更近或反而是更遠?如果有人說虛擬的空間可以破除真實世界中的階級、性別、種族‥而更為平等,那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間是否真會帶來希望?或只是加重了真實世界的不平等而巳?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