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風行 兩岸景況大不同

記者/李怡慧

隨著消費習慣改變,線上叫車這樣全新的商業模式也越趨普及,乘客可以利用智慧型手機,直接在線上輸入目的地,即可預先得知乘車金額,直接線上付款,相當便利。但不可避免的,也引起當地計程車司機的抵制,兩者間該如何和平共處,仍須找到平衡點。

叫車APP滴滴出行 獨霸中國叫車市場

面對如此龐大的中國計程車應用程式 (APP) 市場,誰能更快地擁有覆蓋率,誰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早在2014年光是快的打車滴滴打車即佔據超過98%的市場;另外,自2015年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合併,再加上中國兩大網路巨頭騰訊阿里巴巴的投資,與百度在技術上的協助,讓滴滴出行在中國打車APP市場的主導地位更是屹立不搖。

■ 滴滴出行APP使用介面。(圖截自/APP Store

不只原始的叫車服務,滴滴出行APP更提供各式整合服務,像是第三方支付、車上可供出租廣告、汽車保養與貸款,更和餐廳及外賣商家合作,貼近各方需求,使其即使在面對全球最大叫車服務Uber時,仍不受影響。再者,透過這款打車APP,更是掌握了乘客們每日的生活足跡與上下班時間,有助於背後投資集團騰訊與阿里巴巴完善其O2O (online to offline) 服務。

Uber進入本國市場 衝擊台灣計程車業者

相比滴滴出行APP在中國的整合性服務,台灣計程車APP相對仍存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在Uber進入台灣後,民眾多預先用手機訂車,過往隨手招攬車輛搭乘的景象逐漸被取代,而Uber雖在2017年3月因欠繳營業稅,在台分公司被查封,但很快地,即在隔月宣布重返台灣市場,並改變私家車載客的服務模式,採與台灣租賃車業者合作,以共乘經營模式免去納稅、納保等相關爭議。

■ 計程車司機舉標語呼口號,要Uber離開台灣。(圖截自/聯合影音網影片

Uber全球首席營運長Barney Harford曾在八月底的論壇「智慧城市─未來交通的新趨勢」中表示,Uber並非要跟計程車司機競爭,而是希望能創造更多經濟機會與發展可行性。然而,面對Uber的大幅度擴張卻也著實影響計程車司機的生存, 引起計程車業者多次的抗議,除了改革台灣計程車相關規範外,政府更應思考如何協助計程車業者提升競爭力。或許可效仿對岸滴滴出行APP,朝向「多元化計程車」服務發展,以面對台灣計程車當前的嚴酷挑戰。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