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大戲法 防範溝通要做好

記者/范鈞凱

假新聞的操作目標猶如廣告商分群自己目標客群思維,透過演算法的分類,將特定訊息投遞給接收者,進而影響了受眾在決策上的結果,更甚之影響整個社會走向,因此在如何防治及降低假新聞的影響力上一直是一個重要課題。從近期的劍橋事件爆發後,假新聞的管制問題更顯嚴重,而如何防治及誰負責來防治也變得更加值得討論。

假新聞處處來 如何防範是重點

為了防治假新聞過度干預社會體制運作,政府、企業、民眾本身都是重要的監看角色。基本的防治方法除了單位間自身的權力範圍外,也包括了他們之間的相互合作。猶如美國在歐巴馬時期即簽署了Portman-Murphy Counter-Propaganda Bill(反宣傳法),透過制定法律來防治假新聞所帶來的國土安全問題。而政府及企業關係則可以看向法國政府採取的CrossCheck驗證計畫,透過與Facebook及Google合作,使記者們能對假新聞進行搜尋及驗證的動作。

回到台灣,2017年即提出了與第三方合作制訂「 真實查核機制 」的消息,使民眾往後在貼文前即會收到假新聞的提示訊息。五月時行政院官網也上線了「 即時新聞澄清專區 」,對於政府政策的錯誤解釋在這裡做申明解釋。近期則是在上月31日上線的「 台灣事實審核中心 」,透過學界及媒體界的相互合作,使民眾可以上網詢問對假新聞的疑惑。上述也體現台灣在針對假新聞的手段上,透過政府推行及民間合作改善整體資訊環境。

■ 行政院「 即時新聞澄清專區 」幫助民眾判斷假新聞。(截圖自/行政院官網)

管制與言論自由 平衡兩方是關鍵

對於政府及其他單位在防治假新聞的處置上,也受到了部分反對的聲浪,主要原因在於對資訊做了管制是否會影響民眾在言論自由使用上的權力。如同五月傳播學者賴祥蔚ETtoday撰文表示,立法委員會已通過草案的《 數位通訊傳播法 》,內容顯示了日後網路業者只要上傳的文章被利益關係人認為該文涉及侵權,為了避免連帶賠償責任會迅速將文章下架,雖然可以快速的壓制假新聞產生的速度,但這項機制也可能成為有心人用來壓制異議聲音的執行手段。

■ 假新聞管制及言論自由間如何平衡?(圖/范鈞凱)

在防治假新聞上,政府及媒體平台本身的規範可能產生對管制上的疑慮,但若從閱聽人本身的媒體素質來做提升就能降低這樣的問題。去年由AIT舉辦的防治假新聞視訊會議中,石溪大學 (Stony Brook University) 副教授雷納 (Steven Reiner) 表示假新聞鎖定的是在個人偏見,在對議題不完全的了解上,容易以尋求認同的方式來判讀資訊,最後產生錯誤認知。因此除了建立審查機制外,對於民眾的基本教育仍是關鍵。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