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Goris
還記得上一篇提到關於台灣國內的電子商務通路的末路?抑或是私下交易的猖狂?的討論,當時是就通路端來討論,而這篇,將回到品牌。
其實儘管大家在說2017年好像消費不是很景氣,民眾消費縮手,但說真的,就較熟悉的流行美妝業來說,單就2017年,就有像是NYX、Addiction、TOM FORD、excel等幾個新品牌進入台灣,而且這些新品牌,都還不是默默無名的小品牌,而都是是在國際上,有頭有臉,同時相當具知名度的品牌,但如果台灣真的不景氣,怎麼又會有新品牌進駐台灣呢?
不過這篇不是要討論景不景氣,而是,品牌端的角度,到底品牌競爭的對手是誰?通常,就一個品牌在經營、行銷時,都會去找到消費族群、競爭品牌,透過適當的消費者語言,去傳遞產品概念,其中,競爭品牌就會是品牌考量的主要威脅,其實,到現在的此時此刻,仍然是成立的,也是必須考量的,但關鍵就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國外旅遊的越來越方便,國人出國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品牌的對手不再只是台灣競品,而是國外的你自己。
我自己是74年次,我還記得我小時候的認知是日本的東西就是好貴、香港的東西就是好貴,更別說其他國家的產品,曾幾何時,到了現在,日本變的好便宜、好好買,英國脫歐後,除了本身英鎊狂瀉外,對於歐元更是一個重擊,現在要去歐洲根本不是你有沒有錢,只是你想不想而已。
也正因為如此,那些遠從國外來的舶來品在台灣販售的相對競爭力就越來越弱,特別是你在台灣的訂價就是比國外高出好幾成的時候,就算你的品牌再討人喜歡,你在台灣的經營就是會被國外的你自己而影響。
更別說電子商務的部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各式的國外EC網站越來越多元、服務也越來越多樣化,舉例來說,像是selfridges.com你只要每年付他一個會費,就能整年台灣免運費,頂多超過台幣3000元會被課關稅,但侵蝕的就是那些在台灣售價過高的品牌了。
我想藉由這篇說的是,品牌的競爭對手思維要放大到你自己,跟自己比、跟國外的自己比,因為現在的台灣,也不是十年前、二十年錢的台灣,我都還記得我國小時同學都還很瘋郵購,現在呢,能在全球數不清的電子商務網站中找到最划算的買法,那就真的是你的本事了!也因此,為了要划算,品牌的對手不再只是台灣競品,而是國外的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