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製化經濟 一人市場的興起

記者/吳宸樂

20世紀以前,成本領導、規模經濟為企業獲利與掌握市場的關鍵,企業偏好生產通用性的產品銷售給大眾市場,並以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取最高利潤。然而現今這種通用性的產品已經無法滿足一般消費者,取而代之的是產品的獨特性與客製化服務,在一人市場逐漸崛起的時代,人們更渴望擁有自己專屬、獨一無二的產品。

行為騙不了人 每個人都渴望專屬

行為心理學證實人們皆渴望專屬、客製化的服務,期望自己是最特別的。全球知名運動品牌NIKE看準這波商機,推出了NIKEiD專屬訂製服務,從款式、材質到顏色都能隨著消費者喜好製作,在2010年也為NIKE創造超過一億美元的銷量。此外,主打客製化設計的購物網站Pinkoi,無論是生活用品、衣著、3C用品,都能透過客製服務滿足個人需求,成功吸引120萬名會員,銷售更是逐年成長。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周軒逸表示,客製化的賣點之一,來自於差異化,幫助消費者藉由產品來表現自我。而企業也紛紛搭上這股客製風潮,抓住消費者的心。

社群媒體的改變也正悄悄地推動個人化需求的成長,如在臉書Instagram、Twitter等,使用者為了展現個人特色,不僅能夠透過個人網頁發佈專屬的照片與動態消息,藉此來展現自我,更可以透過追蹤或訂閱有興趣的名人或朋友帳號來關注他們,並在自己的塗鴉牆上觀看個人化的新聞與客製化的資訊。

突破成本瓶頸 客製化風潮興起

21世紀開始,客製不再只是奢侈品的專利,企業開始重視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憑藉著網路資訊的發達實現大量客製化生產。茶裏王近期推出的一系列「茶裏王辦公室異想」,利用句句生動、蘊含哲思的語錄,體現上班族的工作和生活日常,不同主題的個人化包裝成功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與共鳴,短短兩個月就累計了破百萬的點閱率及近1500次的分享。

除了網路資訊,數位印刷的普及、3D列印技術的進步亦是打破過去傳統商業模式的重要推手,讓客製化的發展更具可行性。廠商只需投資相對較低的印刷成本,即可在包裝上大玩文字遊戲,或運用個人姓名、肖像將商品營造出量身打造的客製感受;3D列印積層製造技術則突破傳統生產上模組成本的限制,由電子資料或三維模型輸出進行小量客製化生產,滿足一人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