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教雍
隨著募資平台的走紅,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這類型的網路平台,而透過募資平台完成的專案也迅速增加。但是在募資平台逐步擴張的同時,卻也傳出了許多糾紛,甚至有人運用募資平台的特性進行犯罪活動,而這類事件的頻傳也讓人察覺到目前針對這類新型網路平台規範的不足。
付出不等於回報 募資平台詐騙頻傳
目前利用募資平台所進行的多數專案,其主要的類型是由開發者提出構想,並針對這個主題做出簡單的演示,吸引資助者的目光並獲得贊助。但近來卻有許多資助者反應,許多他們所資助的專題,在獲得金錢支援後,卻沒有完成相應的進度。甚至有些專案在獲得資助後便惡意結案,讓資助者的投注石沉大海,進而引發許多糾紛。
由於募資平台專案主要分為夢想型與授權型兩大類,其中因授權型未符合台灣法律而暫未開放,因此台灣目前所有的募資專案皆屬於夢想型。而依照夢想型專案的定義,這類型的資助屬於無償捐贈,資助者無權監督自己所贊助的專案進度,亦無法要求受贈者如何使用這些資金,導致有心人士利用這種特性「合法」私吞資金。
無法可管 募資平台看不見的未來
正如前面所提,由於目前台灣的法律規範不夠健全,授權型專案尚無法在台灣的募資平台上進行。除此之外,對於夢想型專案的規範也稍嫌不足,這些狀況導致了現在募資平台上的糾紛不斷。由於法規制定的進度落後,越來越多資助者不再信任募資平台,使募資平台在台灣的發展逐漸走向瓶頸。
針對這樣的狀況,國內募資平台flying V的創辦人曾表示,由於目前多數募資平台處於法律規範的灰色地帶,導致無法可管。這也導致了合作方與贊助方對於這類型平台的不信任,讓許多真心想要利用募資平台完成夢想的開發者無法獲得贊助。為了改善這種情況,金管會已經承諾要在今年完成募資平台的規範,但這是否能夠挽救逐漸被台灣邊緣化的募資平台生態,尚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