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後推手 募資平台面面觀

記者/張劭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舉凡順手捐發票、捐零錢的小動作,都是一種群眾募資概念,此種模式進而演變成現在的募資平台,也就是集合每個人的小力量,變成足以完成夢想的大力量。近年來,募資平台被應用在許多新興的商業模式之中,透過群眾募資的操作,不僅完成資金的募集,更活絡了許多經濟活動。

洞悉募資平台  運作模式大解密

既然募資平台成為時下熱門的資金來源管道之一,那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其背後的運作模式。基本的募資運作流程,即當募資者在平台上公佈募資專案後,線上使用者依其個人意願,選擇是否支持該專案,若在時間內成功達成資金目標,即可執行募資專案,反之就必須撤回募資專案,重新調整專案內容,以利在下次提案時,順利達到標準門檻。

這樣的篩選機制,可視為進入市場前的風險預測,專案的點子是否被大眾買單,可經由支持者的反應程度略知一二。然台灣目前規範所允許的資金取得方式,分為「捐款」與「預購承諾」,前者的意思是贊助人直接捐款給募資人,後者則是贊助人以預購的方式贊助生產資金,讓提案人得以順利開發商品。此外,募資平台的類型大致可分為「專業型平台」與「多元平台」,前者是針對特定專案或對象進行募資,後者則是讓提案人有機會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募資專案。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一窺國外募資平台面貌

以目前市場現況而言,美國的群眾募資平台是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這是因為美國原本就是全球最大的創新市場,所以商品也是最多元的,幾乎所有的新創商品,都以登上美國募資平台為目標。其中,最知名的群眾募資平台是Kickstarter,提案內容含括了設計、娛樂、藝術、設計等各種項目,它不僅是群眾募資網站的鼻祖,更是全球創業者必朝聖的網站。

此外,中國也是頗具規模的市場之一,騰訊阿里巴巴等網路巨頭,也陸續投入募資平台的經營。有趣的是,平台上的商品重複性很高,也就是有大量類似的作品,同時公布在募資平台上,增加支持者辨識商品差異的難度。不過有專家認為,這樣的募資模式在中國行不通的,若要在中國募資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其平台就必須要有明確的定位,以及獨特的網站體驗與商品邏輯,這樣才有辦法在競爭的市場中生存下去。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