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潘姿吟
近來柯文哲說:「這個世界不是大的打敗小的、強的打敗弱的,而是快的打敗慢的,所以『快』要變成一個文化」,其實這個觀點早就實踐在網路內容與即時新聞上。
拜網路所賜,各類資訊幾乎是噴發式地在數位平台中產出和擴散,內容不全然原創,更多的是複製和轉貼,從2014年內容農場(又稱聚合型網站)靠著轉載、收錄網路上合法或非法授權、消息來源正確或有待商確的文章來增加流量,短時間內就擠進台灣百大網站排行,就連臉書上分享的資訊也有不少來自這些內容農場,「快」速地散播和點閱,造就了它們的高瀏覽量和賺取廣告費的目的。
那麼新聞內容呢? 新聞頻道和新聞網站為了搶時效,24小時不間斷更新、針對單一議題採短文、片段式撰寫、並密集地報導露出,吸引閱聽眾快速點閱,這也造成報導的事件內容大同小異(甚至標題換幾個字,段落調整一下又是一則新聞)、只能呈現事件的基本資訊、或是內容不完整、甚至有誤,也犧牲了新聞議題須被謹慎採訪、篩選、整理的過程,例如食安問題,媒體可以快速報導出哪些食品被驗出問題成份,但食品製作的哪個環節出錯、及近十年來飲食文化改變的現況等,卻需要花時間才能歸納出來。
忙碌的現代人如我們,「快速吸收、快速掌握各種資訊」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但也因為腳步太快,錯失了讓自己沉澱思考的空檔、忽略了隱藏在新聞事件背後更值得探討的意義,為了補足這塊,讓閱聽眾不再以高鐵般的時速接收新聞,籌備半年的《眉角》雜誌透過台灣第一個新聞群眾募資平台SOS(Sound of Silence),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就募集到2524位讀者、共485萬元的創刊基金,將以雙月刊的深度報導,每次只探討一個重要議題,搭配經挑細選的照片、插畫和圖表來說故事給讀者聽,它所強調的就是「慢」與「深度」,因為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要專注仔細且深入地了解一件事情,非常不容易,《眉角》希望從「慢」切入,將讀者的心力拉回到值得關心、資訊正確的報導上,而不是每天消化大量速食般的即時新聞;另外《眉角》目前只提供紙本雜誌,不走免費網路新聞模式,希望建立好內容是有價的概念。
BBC新的一季也首次推出以「Slow TV」為概念的系列節目,包括有2小時渡輪遊河之旅的影片、3小時飽覽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中各項展覽的節目、和半小時的傳統手工藝製作過程介紹等,影片中不加入任何旁白,而是讓觀眾隨著鏡頭觀賞四周的景物,這樣的節目設計是要帶領觀眾身歷其境般參與整個過程,在放鬆、步調緩慢的情境下接收適量的資訊。
其實「快」不是壞事,只是當大家過分講求效率時,勢必也錯過了一些值得放「慢」節奏深入探討的地方。
那麼筆者寫這篇文章花了多少時間? 從大量瀏覽和收集資料,到設定主題和切入角度,再根據主題和角度補充相關資訊等,整個前置時間加上寫作時間(和思考)約莫半天多,這樣柯市長會不會認為文思不夠迅速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