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姿岑
你曾經為瀏覽的網站上,充滿令人眼花撩亂的廣告而感到厭煩嗎?你曾經抱怨過「葉佩雯」很虛假嗎?原生廣告(Native Advertising)即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其不僅跳脫傳統的橫幅形式廣告,也不以跳出視窗或是其他干擾型式,造成消費者困擾,它是以一種融入網站環境的全新姿態展現,企圖吸引消費者目光,使其主動點擊廣告。
據國外調查顯示,63%的廣告主認為原生廣告能提升消費者參與度,53%的網友瀏覽原生廣告的次數高於展示型廣告。以整體廣告版圖來看,現金的廣告遊戲規則早已悄悄在改變,許多專家也推測,未來的廣告新龍頭,必然以期望在使用者經驗與廣告效果間取得平衡,實現共贏的原生廣告為主。
使用者至上 攜手創造共贏未來
所謂的原生廣告,是由投資人Fred Wilson所提出的,該理念並非純粹是種廣告形式,更是一種營銷理念。原生廣告由內容所驅動,可運用於各式介面,透過文章、圖片、音樂或影片等形式呈現,並整合網頁整體與APP本身的視覺設計,靈活運用個媒介的特性,讓廣告成為整體內容的一部分。
原生廣告的特點,除重視整體視覺整合,以自然不突兀的方式融入網站,希望藉此提升消費者點擊意願外,亦期望以使用者為主體,旨在不干擾其閱聽歷程,並以有實際價值的內容為主要傳播型式,且廣告主只需提供單一的素材,就能以跨平台的型式呈現,一舉數得,因此,有調查預估2014年全球廣告主對原生廣告投入的金額將高達900億元。
誰與爭鋒 和和氣氣生財氣
目前,已有許多企業主投入原生廣告的版圖之中,如Facebook的Sponsored Stories,以動態消息的方式,將廣告訊息投放其中,願者上鉤;此外,Twitter亦以相同的方式,將廣告以Promoted Tweets的方式呈現等。且隨著智慧型行動裝置的普及與使用頻繁程度愈趨提升,其也成了各方積極爭奪的廣告市場。
雖然原生廣告會日益普及,但中山大學電子商務中心主任梁定澎表示,原生廣告雖給予消費者的自主性較高,廣告主也較能掌握關鍵的訴求,但業配文是一種具引導性的口碑行銷,且網路上大多是二手傳播的訊息,口碑仍舊具一定的影響力。因此,二者未來兩者應該還是會共存,作為行銷的一種管道,應該會相輔相成,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