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觀察/葉閔宏
傳統的「網路銀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與接下來要提到的「互聯網銀行」卻大相逕庭。上月甫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5家民營銀行牌照,其中以阿里巴巴集團與騰訊所發起的民營銀行最受關注,主因在於大陸三大互聯網(Baidu, Alibaba, Tencent, BAT)龍頭中便占了兩席,但兩家企業對其布局卻略有差異。
所謂「互聯網銀行(Internet bank)」是建立於數位通訊、網路技術、雲端計算、大數據資料庫等基礎,提供客戶各式金融服務,以達便捷、安全、高效率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其中有一大特色不同於傳統金融機構,即為無需設置實體分行,全憑網路技術進行交易行為,亦被稱為「3A銀行(Anytime、Anywhere、Anyway)」。此類型金融機構有利有弊,對於機構本身而言,實體分行的人力資源等各種成本能大幅降低,卻大幅增加客戶對資訊安全的疑慮。
阿里拓展金融版圖有跡循 「小存小貸」滿足你我
長久以來,傳統金融機構時常設限門檻,間接服務特定群體,對於一般中小企業或者個人來說,無法享受被服務的感覺,而阿里巴巴集團創立至今秉持著「服務中小企業」的精神,現在又以螞蟻小微之名創立「浙江網商銀行」,除了持續延伸集團理念價值外,更為集團將觸角深入金融業。
浙江網商有阿里集團龐大客戶資料庫撐腰,定當有其發展互聯網銀行的優勢。起初淘寶、天貓商城的「網商平台」,接續以便捷快速為號召發展的「支付寶」支付工具,從電商中又衍伸出「阿里小額」的融資需求,接著則是考量到支付寶內的閒置資金,與基金公司合作推出「余額寶」,開展金融版圖其實早在預料內。
另一方面,由騰訊集團領頭的微眾銀行,申報起初以「大存小貸」為方案,過程中更改為「個存小貸」將服務重點聚焦於個人消費和小型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互別苗頭意味濃厚,預計年底前開業,目前也已逐步釋出職缺公告,相較於阿里集團動作頻頻,有意搶先浙江網商開業,搶占首波創新者與早期採納者。
浙江網商:純互聯網 微眾銀行:部分據點
互聯網銀行與傳統金融機構最大差異在於「實體據點」,對此兩家民營銀行也有不同思考。浙江網商屬於實在且到位的互聯網銀行,一切交易行為都將藉由網路技術,目前並未考慮實體分行的設立;微眾銀行則為提高客戶接受程度,將會研究少數個據點,同時也會特別加強行動網路。單純的互聯網銀行確實能帶來便利,但也因為看不見、摸不著而使信任感趨近於零,而金融事業講求的是客戶信任,在此前提下,兩家剛獲准的民營銀行對於據點的思考卻不同。
由於目前大陸境內,或是其他國家,並未有「純」互聯網銀行先例,因此大陸學者業界對其發展成敗並未定論。筆者認為,客戶對互聯網型態的金融機構肯定會感到不安,但「小存小貸」的需求將會更勝「實體據點」所帶來的安全感,特別對於剛起步的小微企業正需資金挹注,小貸便能為其解決難題,需求因此應運而生。
此外,以品牌角度觀察,阿里巴巴品牌知名度已深植人心,特別在赴美國IPO後,集團更趨規模,要讓民眾對「阿里巴巴」品牌感到「不安全」其實很難,也因其品牌優勢,讓該集團投資的浙江商銀放膽的以「純」互聯網銀行號召,相信未來只是需要時間,讓民眾熟悉互聯網金融模式,便能正式走入「互聯網金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