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展望2015 陸電子商務稅醞釀待起

特約撰稿/許芷浩

據中國大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大陸電子商務市場於2013年已突破了10兆元人民幣的營業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路交易市場。在用戶的規模上,2013年大陸的網路購物人數超過3億人,人數規模同比增長24.7個百分比,交易額也成長了26.8個百分比。

中國大陸電商市場的蓬勃發展至此,有關當局對於其龐大交易額則尚未有完善的稅收監管政策。相關業內人士便對部份未有實際工商註冊的網路賣家進行估算,在C2C的交易模式中,一年未繳的稅金大約達數百億元人民幣。

電商平台納稅議題研擬 預計2015年上路

中國大陸電子商務業者指出,中國大陸的稅務總局已開始進行電子商務課稅議題的研究,並為此成立專門的課題小組,研究對電子商務可進行有效的稅收政策方案。業界人士並預測,天貓、京東等網路賣家將會在未來,首當其衝的面對這項稅收政策。

推動電子發票 建立電子商務稅收徵管體系

為了讓稅收徵管能夠落實,實際建立起「電子工商登記」配套的徵收體系,避免無工商註冊的賣家持續逃稅擾亂市場秩序,中國大陸的稅務部門已與電商企業共同合作,陸續在華北、華東、西南及華南等區域推行電子發票,為未來課徵電子商務稅鋪路。

京東集團副總裁蔡磊便指出,在電子發票實行電子化管理之後,徵收的難度還有相關單位的工作量其實會相對降低。電商在出售產品時,交易一完成後就會開立電子發票,同一時間資料便能回傳到稅務機關單位,讓中國大陸的國稅總局系統後臺取得該筆交易的資訊,方便有關當局控管電商交易。

而目前電子發票推行的成效,京東企業已開出約2000萬張的電子發票,其他諸如小米、易迅及一號店等電商也加入電子發票的行列。

工商註冊成本轉嫁消費者? 值得觀察

產品價格、成本與稅收,三個息息相關的名詞也同樣將在中國大陸電商市場上進行拉鋸。大陸網路電商平台以多數賣家的低價著稱,這些賣家能以低產品價格做售出,很大的原因便是其並未擁有實體店、也尚未進行工商註冊、並未對政府繳納相關營業稅。若這些中小賣家未來需要開立電子發票,那麼工商註冊的成本與未來將至的稅收,便可能會連帶影響到產品的價格。在淘寶平台經營買賣的賣家便指出,這些多出來的經營成本,未來預期將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去。

那麼若中國大陸的電子商務稅上路之後,我們是否還能看到相關網路平台上,那些出人意料的產品價格?或是在舊制與新制之間,仍有一段路該逐步落實?在中國大陸電子商務稅的未上路與上路之間,將值得相關業者與人士繼續觀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