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勝過獨自擁有 商機包裹危機毒藥

記者/邱瀅萍

分享,已經不單是一個行為。近幾年來,分享已經發展成一種經濟模式,也因其低成本及方便性,讓人人都可以開始屬於自己的共享經濟模式。去國外旅行的時候,不用透過旅行社,靠共享模式就可以住在當地人家裡,跟當地人一起享用美食,但是與陌生人共同生活仍然有不可忽視的潛在風險和危機。

挑戰法規底線 分享有風險

共享經濟對於現今的經濟環境以及網路的日益發達的確是適逢其時,但是這樣的新興模式,首要面臨的挑戰就是和政府法規產生衝突。做為這種發展模式的佼佼者就是 Airbnb ,Airbnb是一個短期出租房屋的網站,在受到歡迎的同時也引發了一連串的法律與社會問題。在租戶良莠不齊的情況下,就曾有房東被惡質的租戶,趁外出時把家裡洗劫一空。

最初的Airbnb只是提供租客和房東的配對服務,但在發生「房主被房客洗劫一空」的危機後,也促使官方不得不提供完善機制,建立信任與安全部門。而另一個爭議就是房東也藉由這個短期出租的模式來逃稅,許多政府都控訴Airbnb成員逃稅行為,同時許多長期租客也被房東逼迫搬遷。多國政府開始重新擬定規劃條例和出租條例,以保障更多人的權益。

信任帶來新幸福 現有產業人人自危

在這個共享經濟的時代,自己的東西要和陌生人分享,信任已然成為一種標準貨幣,沒有信任,共享經濟恐怕寸步難行,如何在共享經濟的市集中維護自家在社群中的被信任度,使之不斷升值成為關鍵。每一次的交易都是信任的儲值,例如私家車短租服務RelayRides,無論是租客還是車主都珍惜每一次交易的機會,同時他們傾向於面對面接洽,交換鑰匙。面對面的交易,更能增強雙方信任,並以最大限度保護車輛。

許多汽車公司也注意到了共享經濟帶來的威脅,他們正從消費者以及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密切關注這一趨勢,BMWVolkswagen以及Peugeot是目前幾家試圖適應這一趨勢的汽車公司。他們也從這些新興產業吸取經驗,推出屬於自己的汽車共享以及轉售等業務。

未來,各家公司為了因應趨勢還可能會發展出混合的經營模式,將自己過剩的資源列出來放到相對的租賃網站上,這可以是車輛、設備甚至是辦公室。一直以來,網路的商業模式並沒有完全取代舊有方式,但卻有可能改變舊方式。正如網路購物迫使WalmartTesco等零售商做出改變,隨後線上共享機制也會改變交通、旅遊、設備租賃和其他更多領域的原有經濟模式。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