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瘋世足 運動行銷各有招

記者/趙惠雯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經常「未演先轟動」,除了各家業者摩拳擦掌,等著搶搭世足順風車、大發利市之外,世界各地觀賽的民眾也大都熱情的共襄盛舉。相較之下,一樣冠上「世界」兩字的世界運動會就顯得冷清許多。深究其因,不難發現兩者雖然都是國際性體育賽事,但比賽性質的先天性條件就不同。換言之,世運想要創造話題,就得多發揮巧思,用更新穎的行銷手法引人注意。

先天條件不足 世足世運命運差很大

以2009年在台灣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運動會為例,雖然獲得舉辦國際賽事已經足夠讓全國上下舉國歡騰,卻仍舊不及世足賽在國際上引起的討論度。而背後的原因正是由於世界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有不少是屬於冷門類別,觀眾群相對來說較有限,反觀足球在許多國家被視為「國球」,自然更容易引起共鳴。

後天行銷補強 世運也能創造國內旋風

儘管世運會在先天條件上矮人一截,但09年在高雄舉辦的時候,主辦單位仍努力運用各項行銷手法,讓世運會成為席捲全台的發燒話題,並使其在在台灣民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不過,有這樣的成果,歸功於主辦單位運用的宣傳手法。

過去台灣鮮少舉辦國際性體育賽事,因此當第八屆世運會主辦權確定由台灣的高雄市政府拿下後,公關人員便開始馬不停蹄地讓活動在新聞上大量曝光,並緊扣「台灣舉辦國際體育賽事」為題進行媒體宣傳,藉此讓民眾產生「身為一份子,我們與有榮焉」的感受,甚至把極具台灣在地文化的特色加入開幕典禮。

正因如此,高雄世運會為期10天的賽程在台灣媒體的曝光度極高,亦引來不少人前去現場觀戰、為選手加油打氣。不過僅靠媒體宣傳並不是世運會行銷成功的唯一原因。在比賽首日,競速溜冰組的黃郁婷及駱威霖就雙雙拿下金牌,提供了主辦單位更有力的宣傳條件。

藉由將奪金的兩人塑造成台灣之光,行銷人員成功創造出與在2004年雅典奧運奪下跆拳道比賽雙金的朱木炎及陳詩欣兩人相彷的神話,讓全台灣的民眾跟著熱血沸騰。而這不但更加確立高雄世運的話題性,更為台灣運動行銷寫下成功的新案例。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