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微」上策 微網誌成為生活必需品

記者/蘇璿

微網誌發展至今將近十年,拜行動載具使用普遍之賜,使用層面不斷延伸,滲入你我的生活,甚至變成每日例行公事,例如部落格的心情宣洩與品牌網頁的資訊通知,事件傳遞的速度比主流媒體還快,對大學生而言,社群媒體似乎才是所謂的主流媒體。然而其發展對使用者有優點,同時也存在缺點,但不可否認,微網誌已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微網誌持續發燒 滲透生活各角落

微網誌這個社交新名詞幾乎已和Twitter畫上等號,Twitter在2006年正式上線提供服務,而八年後的現在,微網誌發展更趨成熟,包括微博PlurkFacebook等平台皆屬之,與現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微網誌的特點之一即是文字篇幅簡短,以Twitter為例,字數通常少於140字,這其實與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聯,行動智慧載具的使用普遍、工作空檔的瀏覽休閒,以及即時回覆、效率處理的行事準則。

 在臺灣,使用率最高的社群媒體為Facebook,今年是Facebook成立十周年,已創下全球近13億用戶的驚人紀錄。Facebook於2004年發跡,逐漸成為人脈網絡、舊識聯絡的管道,而後粉絲專頁的新功能,更促使網路行銷與品牌經營更加快速地滲透消費者的生活。

 便利行銷創效率 簡約即時有風險

科技創需求,或是需求成就科技一直是新科技爭論不斷的話題之一,探究微網誌的運用發現,使用者目的大致可分為心情抒發、論點分享、活動邀請、網購行銷等行為,過去紙本的文字轉為電子書寫模式,還可分享、引用、超連結;以往舉辦活動,通知邀請必須寄發邀請函或是透過媒體報導,但現在發佈網路消息,更能快速觸及目標群眾;商業面向,網路的即時回覆,不僅拉近買賣雙方之間的距離,還發展出許多行銷手法,像是轉發資訊抽獎、上傳使用照片享折扣。

 微網誌對比過去部落格還有一特色,閱讀群眾多以認識的朋友為主,因此訊息交換上的信任程度比較高。不過微網誌的優點也可能是缺點,例如即時回應可促進溝通,但也可能削弱使用者的耐心,且網路發言自由,面對不理性、脅迫性的文字,加上傳播速度幾乎零時差,對網購業者來說,一旦負面訊息出現,對品牌的損害也比以往更大。此外,當大眾對社群的依賴程度漸增,若一段時間未使用,則可能會造成與時事流行脫節的窘境。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