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動動腦 「馬鈴薯沙發」也運動

記者/蘇 璿

電視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臺灣電視頻道由最初老三台發展至今百家爭鳴,電視節目更是不勝枚舉,「看電視」早已成為民眾日常休閒活動之一。「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用來比喻那些長時間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而不運動的人,然而益智節目的出現,像是2008年由張小燕主持的《百萬小學堂》、2013年由胡瓜與Janet主持的《金頭腦》,對觀眾而言,收看節目的同時大腦其實也在「做運動」,跟著參賽來賓一起思索著答案到底是什麼。

素人參賽拚知識 觀眾跟著捏冷汗

以往參加電視錄影的都是藝人明星,但近期越來越多節目,包括歌唱選秀、益智遊戲、問答挑戰等都訴求素人參與。舉例來說,《金頭腦》的節目宗旨為「聰明觀眾動動腦,尋找各行各業最聰明的人」,企圖塑造最貼近上班族生活圈的大型益智節目,而其今年三月開始,更推出系列單元「全台最強大學系列賽」,邀請全國名校優秀挑戰者拚知識拿獎金。

《百萬小學堂》則是以「讀碩士難?還是回答小學生的問題難?」為其節目特色,製作單位徵選素人小學生來當參賽藝人的智囊團,也藉由問題挑戰激發大人對小學知識的潛能。這些益智節目以素人策略,透過素人與觀眾的親近性,增加觀眾的緊張感,雖然觀眾不是參賽者,卻更容易將自身投入到參賽的角色中,答對歡呼,答錯也跟著感到惋惜。

闖關設計多元化 豐厚獎金效果大

臺灣益智節目其實非原創,多仿製國外節目,經過修改、重新設計比賽規則和題目類型,再錄製、剪輯成一集一小時的節目播出。《百萬小學堂》將關卡設計成小學課程,包括國語、數學、健康與體育還有藝術與人文等題型,難度則是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差別;《金頭腦》則不限於科目類別,還加入動漫、影片、時事、現場表演、試吃等題型,內容更加豐富也促進節目趣味性。

益智節目還有一共通點就是「豐厚的獎金」,《金頭腦》每周都會送出獎金新臺幣十萬元;而《百萬小學堂》則是單次累計闖關數,一共十關,從開播到最後一集只有一位參賽者成功抱回十萬塊獎金。益智節目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可增加各種知識之外,在闖關過程中,求救機制、多元題型、獎金制度,甚至團隊合作的展現,無形中更拉進觀眾與節目參賽者之間的距離。

分享此新聞: